《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十四讲)

好,下面呢,就是解释极乐世界的教主和他的弟子眷属。“佛又告长老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这里是阐明极乐世界的教主成就。前面我们讲通序里面的六种成就,六种成就就有个主成就。其实六成就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主成就。主成就了,一切就成就:成就它的时成就、处成就、眷属成就,等等。好,这里特别提出一个“于今十劫”:一个成佛已来的时间概念,是十大劫。如果从法、报、化三身的特点来看:法身,它没有什么成不成的时间概念,因为无始无终,所以不应该来讨论时间的劫数;报身,是由于他发了大菩提心来修行,到他圆满的时候得到究竟觉——实相法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可以讨论成佛的时间概念;应化身,是随着有缘众生的根机来示现救度的过程,也可以讨论成佛的时间概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法身的功德是由于修德有功才显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讨论成佛的时间劫数;报身是“别无新得”,应身“如月映川”——千江有水千江现,所以这个报身和应身,也无所谓成和不成的问题,也可以不讨论时间的概念。

诸佛如来示现八相成道,各有他的本门和迹门。说实在话,讨论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凡夫讨论的范围:佛度化众生的本意是神妙莫测的。你看《法华经》由迹显本,我们凡夫的眼里认为悉达多太子成佛也不就是几十年嘛,那怎么地涌出来无量无边的菩萨——功德甚深、相好庄严,却都是由释迦牟尼佛作为老师来教导的呢?那就好像一个一百岁的老人叫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叫他爸爸一样。那个二十五岁的小伙子也承认:“这个一百岁的人就是我的儿子。”不可思议!那么当与会的——像弥勒菩萨——都搞不清楚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追溯远古大通智胜如来的本地。通过本地的追溯,哦,我们才了解释迦牟尼佛不是这一世才成佛的,乃是尘点劫又尘点劫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寿命无量。那你说,释迦牟尼佛都是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那阿弥陀佛呢?难道他仅仅是一尊只成佛十劫的新佛吗?所以这里讲的“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也就是他的迹门——这一期的示现而已,还不是他的本门。如果从本门里面——从释迦牟尼佛本门——去推测,那么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也应该是尘点劫又尘点劫——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

好,我们只能在他所示现成佛的这个迹门当中来加以讨论。这个讨论倒也给我们一个安心。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今现在说法,就等于他成佛才刚刚不久,就是才刚刚“开张”。所以呢,我们现在赶紧去没有问题,阿弥陀佛不会圆寂。而同时阿弥陀佛又是无量寿。如果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有量的,是有限的,我们都不敢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怕不踏实。我费了一辈子——这样放下万缘念佛,五欲也没享受,念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好不容易去了,一看,哎,他老人家不在了!这里面的失望、沮丧是用语言没有办法去描述的。那么现在阿弥陀佛无量寿,“成佛已来于今十劫”,教化众生的佛事刚刚才打开序幕。所以我们就要随顺释迦牟尼佛的劝告。不仅是现在的众生往生,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过去多少世的众生往生,也是“今现在说法”;未来无量无量世的众生念佛往生,阿弥陀佛仍然是“今现在说法”。我们就放心了。阿弥陀佛寿命很长,我们一去也跟阿弥陀佛一样,就一生成就道业。“成佛已来于今十劫”,时间很短,然而极乐世界却有无量无数无边的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乃至于一生补处菩萨。这说明:这么多的一生补处菩萨都是在十劫当中所成就的。这反映什么?这反映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确实很快。如果他方世界你要到达一生补处,那要经过多少阿僧祇劫——无央数劫,才能到达这个水平。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算不清楚的数量。

从《无量寿经》我们看到,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他的第一会的弟子——就是参加他初会法会的弟子,都是没有办法算清楚的。那现在已经是开了多少法会!一般来说刚开张的法会人数是比较少的,后面的人数会越来越多的。所以现在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声闻弟子无量无边——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够算清楚的,更是无法言表。这就正面显示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过去现在未来无量无边的往生者,得到不退转,得到一生补处,是很多很多的,而且非常容易。它就令一切修行者心向往之——值得去,不去就吃大亏。所以我们要买股票,买这张“股票”——法界弥陀的“股票”,那是赚“大钱”。

\

好,请看下面经文。“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好,这是描述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之后,他的声闻、菩萨眷属的成就。主、伴圆融。如果教主很伟大,但是下面的弟子没有什么,是光杆司令,那也不庄严了。一看:噢,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这些声闻弟子都是证果阿罗汉的水平,其数量也是算数所没办法知道的;不仅阿罗汉这么多,诸菩萨众——三贤十圣的菩萨,他们的数量也是无量无边阿僧祇的——算数所不能知。好,那有人就会问了:“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法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声闻呢?天亲菩萨不是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吗?二乘的种子不能往生嘛,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声闻弟子?”这里面,对天亲菩萨这个偈颂有很多人误解。“二乘种不生”,不是指二乘种性的人不能往生,而是指极乐世界那个刹土不会生起声闻、缘觉二乘的种子。他方世界的声闻、缘觉,如果他具足信愿,也能往生。因为阿弥陀佛是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的,声闻、缘觉也是其中两种法界,不能遗漏的。声闻、缘觉——特别是定性二乘,他常常生起不了菩提心,不能庄严净土,饶益众生;在大乘佛法来看,称为焦芽败种,就是不能成佛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愿力有一个胜妙的利益,就是令那些定性声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能发起大乘的菩提心,就有一种巨大的转化力量。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全体都是法性土,是有大乘菩萨巨大加持力量的地方。他只要去了,一定能够回小向大。在往生之前他能够回小乘心向大乘心,当然更好:提升往生品位。但很难要求一些声闻、缘觉:在此土能够很方便的、很容易的回小向大,那不可能。《法华经》讲大通智胜佛以来的声闻都很难转生大乘心。

这些声闻,也就是用了声闻的名号,实际上他们就是大乘菩萨的种性。《无量寿经》讲到:这些声闻弟子到他方世界去救度众生,能令他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看,他都能令他方世界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自己难道还是定性声闻吗?所以这个经文告诉我们:现在这些往生的声闻弟子——闻到弥陀的名号信愿往生,他的种性已经是别教和圆教所摄的根机了。如果他是藏教乃至通教的根机,都闻不到他方世界佛的名号;闻到了,他也不相信。现在他闻到了弥陀名号,还愿意往生,从根本上来说,他已经是别教、圆教所摄的根机。

好,最后总结: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句话其实微言大义很深。在依报介绍当中,谈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现在讲正报庄严,也是谈“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怎么理解?首先从佛的一边来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教主以及声闻、菩萨的弟子伴,这些境界的显现实际上都要追溯到阿弥陀佛的因地:他作法藏菩萨发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就是因地他发愿的那种编码、编程已经是作好了,这是在果上显现而已。这个显现就是“一成一切成”。什么叫“一成一切成”呢?就是他的大愿完成之后,他由法藏菩萨就自然变成了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就有佛果地上的功德,佛果地上的功德就是一切种智,由一切种智的心显现出依报庄严和正报庄严,就一现一切皆现,就显现出这样的教主和眷属的影像境。一成一切成,称性而起。那从依报来看,比如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宝树有多少多少由旬,很高大,七宝合成,那这个宝树是怎么来的?是不是非得像我们这个世界不可,要有个树的种子播种下去,慢慢的发芽,破土而出,从小树长到高一点树,它有个生长的过程。要不要?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情况。西方极乐世界一显现这个宝树,就是那么高大:称性而起,没有一个生长的过程。这就是一切种智的心一现一切皆现、称性而起的奇妙。依报是这样的,那么正报仍然是这样的。正报就是阿弥陀佛主的功德以及菩萨、声闻眷属的功德,也是因中的种子一成——编制好了,在果上一切成就。

好,那么这样的一切成就,怎么去理解?佛——教主,和菩萨、声闻这些伴,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这里谈到两句话: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非自非他,自他不二”,这些话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很难理解。我们来看看,自和他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叫非自非他,最后又落脚在自他不二?这里面就要联系到事事无碍的法界。从那种陀罗尼珠子互映互摄的原理去理解,才能够理解。好,一个谈“自”。这个“自”是不是孤立的、客体的自呢?它不是。这个“自”是对境:“他”心中的“自”。这个“他”也不是孤立的、外面的他,这个“他”是自性里面的他。所以自心中显现的他,这个“他”就叫“他亦非他”。他心中的自,这个自也就叫“非自”。你就理解“非自非他”里面是交融互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这个“非自非他,自他不二”诠释。那么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是我们众生心中的阿弥陀佛。那么声闻、菩萨是什么?也不是客体的东西,他们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既然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那这个众生全体就是佛。众生心中的佛,那么全体的佛也就是众生。要了解“非自非他”,然后就契入到“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实际上要从两个层面去谈。无论是自己,还是外境——跟自己相比较独立的“他”,实际上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奇妙、清净、光明的心体所显现的映像。既然是现前一念妙净明体显现的自、他,这里面你就很难去讨论“有是非是”。

\

这里面他就进一步说,这个极乐世界庄严——现在庄严和当来庄严,是以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庄严作为本质境,作为增上缘,能令我们这些凡夫依托这样的本质境、增上缘——这个已成就的因素,产生信愿行,执持名号。信要信这个:我们只要通过信愿称名,我们就也在“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我们的愿也念念这样去求“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我们的执持名号也念念这样去持,它就自然而然的作为一种转换,念念念佛当中就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所以最后一句话就说“能令信愿称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那么这样的一个转换关系,实际上是非常奇妙的。有时候看到这些,思惟这些,我都觉得自己水平很有限。可能讲出来大家还是云里雾里。这里面非常神妙:这种转化的关系。我们去理解这种“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全佛即生、全生即佛、全他即自的理显现在信愿称名当中一种巨大的转换关系: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香光庄严的道理。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

本文链接:《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四讲

上一篇:《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三讲

下一篇:《星云大师讲演集》-谈你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