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特别是那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已凝结为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其中,五台山就是中国文化景观与思想内蕴结合的杰出代表。五台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之一。自东汉永平年起,历代在此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全方位见证了近2000年间,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及其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历程,其梵宫琳宇构成了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群。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认为:五台山符合世界遗产第(II)、(III)、(IV)、(VI)等4条标准,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决定将五台山佛光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普济寺10个景点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是名扬海内外的佛教名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其建寺历史悠久、庙群规模宏大,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称为金五台。
  五台山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9月,五台山通过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8个世界遗产,第二个世界文化景观。
  一
  五台山历史悠久,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

\

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朝拜,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翻开五台山各大寺的“庙史”,第一页几乎全是“敕建”二字。随着佛教的传播,帝王的崇建,高僧的懿行,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名气越传越远,地位越来越高,寺庙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其间又有佛法的起落兴衰,各个时期的情况亦不大相同。据多种古籍记载,五台山在东汉永平年间已有寺庙建筑。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端坐祥云,从西天飘然而来,知是有佛感应,随即派大臣蔡喑、秦景等人向西寻访,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经佛像,并巧遇正在当地传教的天竺国(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即相邀同至中国。永平十年(67),梵僧、汉使以白马驮载经卷和佛像到了洛阳。自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弘扬佛教,建大孚灵鹫寺开始,到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已建寺200多处。周武宗灭法,五台山和其它地方一样,寺庙毁灭的情况十分严重。隋初,又复建寺庙,佛教再兴。在佛教极盛的唐代,五台山寺院多达360多处,在此也诞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师。盛唐时期,这里成了***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佛教学院,并借助李唐王朝强盛的国威,伴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而显赫于世。唐武宗会昌灭法,五台山寺庙减少。宋、辽、金、元各代,虽屡有修建,但由于战乱毁坏,未能尽数复原。到了明代,佛教再兴,五台山重修和创建寺庙院庵多达百余处。清代以来,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有的青庙改为黄庙,并新建黄庙,出现了青黄二庙各具特色,汉、藏、蒙、满各族僧众和睦相处的佛地风貌。
  由于五台山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受到西藏、内蒙、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少数民族的无比尊崇,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圣洁之地和各民族佛教信徒最崇拜的佛教圣地,因而,五台山也被尊为“金色世界”、“清凉净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正确贯彻宗教政策,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拨出大量资金维修和翻

\

修寺庙。僧人也以庙养庙,用布施钱币补塑圣像。重修殿堂,整饬寺宇,使五台山又一次焕然新貌。
  “信手拈起一茎草,总是金毛狮子威”,五台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文殊菩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据佛教经典所载,佛说东北方有山曰五顶,文殊菩萨于中说法。五台山佛教在学习、继承古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创立了不同于古印度佛教的菩萨信仰,并从佛学理论与佛教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对四大名山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千百年来,印度、日本、蒙古、朝鲜、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千里迢迢,到五台山来朝圣求法巡礼,有些甚至留在五台山修行终身。
  五台山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因五峰耸峙,山势雄伟,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峰环抱,方圆达250千米。东台海拔2795米,因其东望明霞,如波似海,故称望海峰;南台海拔2485米,细草杂花,灿若铺锦,故称锦绣峰;西台海拔2773米,月坠峰巅,宛如悬系,称挂月峰;北台海拔3058米,云浮山腰,巅摩斗杓,称叶斗峰,是五台山最高峰;中台2894米,石翠岩碧,碧霭浮空,称翠岩峰,是五台中心。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座台顶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
五台山大部分寺庙,属子孙庙,他是保持五台山佛教常盛不衰的基本组织形式。十方庙,不准剃度,僧人一律按平辈称呼。云游僧人进寺,挂了挡,就是寺庙中的当然一员。只要遵守戒规,具有相当能力,即可担任重要职事。五台山出名的十方庙,有狮子窝、清凉桥、碧山寺、十方堂等等。其中以碧山寺影响最大。
  五台山寺庙,北齐时号称200余座。唐大中年间可查到有名者64座。宋嘉祐年间可查到有名者72座。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碑刻90座,分4个等级,其中大寺12座,五顶寺庙5座,诸山中小寺39座,诸山丛林静名34座。清初续修《清凉山志》收载寺庙 104座,其中五座台顶以内的寺庙称台内寺庙,有68座;五座台项以外的寺庙称台外寺庙,有36座。清末,五台山诸寺中有十大青庙,十大黄庙之称。全山青黄二庙中,为首者称五大去处,计有青庙3座,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黄庙2座,为菩萨顶、罗候寺。公元1956年调查,发现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座,黄庙25座。现存寺庙43处,其中台内37处,台外6处。
  三
  五台山还有众多的佛塔宝刹。建筑使用材料,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铁塔、铜塔、银塔、玉塔、水晶塔等等;建筑形制有车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性质有佛塔与墓塔之分。佛塔中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为高僧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时代上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个时期均有,最迟的是近年来为五台山圆寂高僧建的舍利塔;规模上大者高56.4米,刺破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在全国现存佛塔中,圆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稀世珍品,皆可独领风骚。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所罕见的。
  五台山的佛像,有关部门仅对37座寺庙调查,数字就达到了17445尊。全山佛像,恐怕会成倍于这一数字。在使用材料与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泥塑(含悬塑与模拓),金属铸造(有铁、铜、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烧瓷,拓纱,刺绣,画像(含壁画、轴画、经卷插图树叶画)。最早的佛像为南北朝时期遗物,键陀罗艺术手法明显。最多的佛像为泥塑,自唐至今,连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沿革体系。最罕见的是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彩绘的十八罗汉图,共12幅,单数绘单,双数绘双,工笔重彩,共成一册。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艺有别,时代手法各异,整个作品嫣红姹紫,斑驳陆离,将五台山充实成一座罕见的佛像艺术宝库。
  五台山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板、碑、碣、幢、匾、牌、联、诗、文等等,数量浩繁。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的文物。
五台山风光壮美,景色独特。境内梵宇林立,文物遍布。置身其中,松亭亭,泉淙淙,云山雾海沉浮中,楼阁姿容秀。古刹晨昏天香飘,佛寺早晚金钟鸣。三步一趣典,五步一掌故,到处有景致,到处又隐伏着神奇的秘密。世人称赞:“五台归来不看庙。”
  五台山的人文、宗教乃至一草一木,都蕴涵着其独特而出色的内涵和价值,不仅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事实上也早已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载体,深为世人所瞩目、所仰慕、所崇尚,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福祉,我们自当倍加珍惜。

本文链接: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历史文化

上一篇:佛教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 [王雷泉]

下一篇: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