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养生学

\

  一、禅定能治病
  佛教说身内外“四大不调”能生404种病,修禅定得法者,可以祛除和治疗404病。智凯《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宗四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瘥矣。”
  根据佛经中的说法,根据病因把疾病分为四大不调:一是劳累过度、二是饮食不节、三坐禅不得法、四是鬼魔所侵。另外还有“业病”六类。因过度劳累和饮食不节所致病,以药物治疗 为宜,并须注意保养身体,调节饮食。因坐禅不得法所生的“禅病”,用药物治疗效果多不佳,还须通过修禅定,以正确的方法对治才能痊愈。鬼魔所致病,在症状上主要指癔病一类,这种病须得“深观力及大神咒”才能治愈。深观、持咒,实际上也都是坐禅中自修或由大法师给予治疗。“业病”是指因不善的行为所引生的必然果报,指的是医药无法治愈及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所致的病,这类病须内修观,外忏悔:内修观属禅定,外忏悔,实际上是一种解除精神负担的心理疗法,也须由佛医师或大法师给予特别治疗。
  总的看来,佛学虽说禅定有治病之效,但主要还是倾向于用药物治疗。佛教认为病从根本上说是“业报”,是人生所难免的,甚至成佛也未必能完全无病。佛教史料并非忌讳说释迦牟尼也有背痛等病。许多定功高深的高僧乃至如藏传佛教认为是活佛的人有时也会有病,在佛教看来也是完全正常的。大乘佛经中说修学佛道,可以把今生后世应受的罪果报转变为现前的小病小灾,因此修禅者有病,完全可以被解释为修得好的表现。汉传佛教禅宗等,“以病苦为良药”,作为磨练道力的良机,一般不专门修禅定去治病。当然,这种不以病为病的超脱态度,从另一意义上来说,正好是一种最高深的禅定治病法。
  二、禅定治病的方法
  (一)禅定治病的十个条件
  《摩诃止观》卷八说,以禅定治病,根据人有病轻、病重等差别,见效有顿、渐、迟、速之异。但只要方法得当,并具备10个条件,没有不见效者。
  10个条件为:
  1、信:确信按正确方法修禅,必能治我此病,这是能见效的先决条件。
  2、用:实修禅定。
  3、勤:须于每日早晚专精修禅,每次以身上出微汗为度。
  4、恒:持之以恒,不要间断。
  5、别病:先须正确判断病因,识别病症。
  6、方便:根据病情灵活运用治疗方法,可请现代医生用药物或请佛医给予治疗,不应死执一法。
  7、久行不懈:坚持治疗,直到病除。
  8、取舍:善于辨别损益,有效则行之,无效是止而不修。
  9、善养护:除修禅外,还应善于保养,慎饮食,避寒热,不犯禁忌。
  10、知遮障:不随便把坐禅中的境界和疗效向人宣说。
  这10条,除知遮障外,其余皆与中医学气功所说的一致。
  (二)修禅治病的六种方法
  第一是修止法。修止法就是意守“忧陀那”(丹田),《摩诃止观》卷八说:“丹田是气海,能锁吞万病,若止心丹田,则气息调和,故能愈疾。”此法能治百病,又能发诸禅,是一种很好的修止门径。意守丹田,能治胸胁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心痉痛、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不和、咳嗽等病。
  第二是意守双足。《摩呵止观》卷八说:“常止心于足者,能治一切病。”这是因为人脑和五脏都在下半身,一般人平常气血多随思虑而上行,易使下身气血虚亏错乱,生种种病,若意守足,气血随意念下行,可令五脏安和,阴阳平衡,尤以治恍惚懊闷一类病疗效最佳。意守足三里穴,能止痛,若守之犹不能止,可转而意守二足大拇指横纹。头痛、眼赤疼、唇口热、腹卒疼、耳聋、颈项强直等病,可于二足之间假想一境,专意守之。若因此而致腰足急痛,可意想二足下有一丈深的坑,意守坑底,便能止痛。
  第三为意守病处。《摩呵止观》卷八说:“随诸病处,谛心止之,不出三日,无有异缘,无不得瘥。”止心病处,应按中医五行、五脏要生克之理,灵活掌握,不可死守一处。如肺强肝弱,为金克木,应意守肺,摄其中白气,肝病即愈。
  第四是止心于头顶。这种方法专治身体沉重、枯瘠、痹痿、皮肤痒等一类病。
  第五是急急摄心修止。此法可治虚肿胀膀、饮食不消、腹痛下痢一类病症。
  第六是宽缓放心修止。此法能治举身洪热、骨节酸疼、呼吸顿乏、大小便不通。
  大乘佛教本以“医方明”即医药学为修学菩萨道必须通达的“五明”(五种学问)之一,以医药布施度人济世为重要的修行。但自中唐以后,佛教以禅、净二宗为主,亟亟追求于当世解决生死问题,除少数寺院有行医传统外,对佛教医学包括禅定治病之说无多发展。藏传佛教虽继承发展了印度晚期佛教的医方明,在禅定治病方法上有所发展,但在内地影响甚微。禅定治病法和现代医疗气功都已普遍采用,证明行之有效。另有许多佛教养生治病的方法,在《慧缘佛医学》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
  三、坐禅中如何补养身体
  佛教学认为坐禅修练者若长久入定,因生理活动的抑制与能量的消耗,会导致身体虚弱瘦损,必须依法补养。补养之法,不外饮食药物与禅观二途。《禅秘要法经》说,僧尼修“一门观”时,“当乞好美食及诸补药以补身体。”修“四大观”时,“当学观空故,身虚必劳,应服酥及诸补药。”
  观想补养,《禅秘要法经》叫做“补想观”,观法为:先观自身空如皮囊,次观项门洞开,有诸大神手持金瓶,盛诸“大药”,灌入自己头顶,充满全身。此观须修三个月,下坐后配合饮食药物补养,就可使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四、修禅定能延年益寿
  佛教认为人的肉体不可能长生不死,即使修行成佛,也不能永久住生本世。一般说不追求延年益寿,但也提倡修练禅定和瑜伽气功以达到延年长生、无病健康的境界。
  五、密宗养生延寿法
  佛教密宗理论中有很多的延年益寿的方法。一般来说,常人应该修练有相和我相的两级瑜伽,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延寿经》中的说法虽然很难找到实例,但延寿至一百多岁,超过一般所谓“天年”(以120岁为限)者,在佛教史传中不乏其人,如印度的马鸣、龙树、无著皆寿达数百岁。
  从高僧传记中来看,其中活到70岁左右者占多数,活到百岁左右者可以举出一批,如据《宋高僧传》善无畏大和尚99岁;唐惠秀大和尚100岁,唐九华山金地大和尚99岁;礼宗大和尚97岁;神秀大和尚可100岁;智威大和尚95岁;怀海大和尚95岁;圆修大和尚99岁;志鸿大和尚108岁;定安大和尚111岁;等等。郭元兴在《佛法与长寿》一文中,比较历代帝王与同代高僧的寿数,得出高僧平均寿命高于帝王的结论,这是较为客观的说法。当然,僧尼多长寿,除了他们修习禅定外,还有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
  密宗延寿修法较多,总的说来不出两类。第一类是修长寿的本尊法,持专用以延寿的咒语。《大藏经》中如《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佛说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等,都是讲述诵咒祈寿之法。无上瑜伽部有“弥陀长寿合修法”,就是观修无量寿佛,诵其长寿咒语的方法。
  第二类是修数息、瓶息等气功。宗喀巴大师曾说:“住定瑜伽师,乃至亿等数,无声恒念诵,无声诵十万,圆满修行者,虽年寿已尽,五年活无疑,恒应于晨起,数风一千遍,在故风瑜伽,常应安住定。”这就是说:于清晨修定,先自观为本尊,然后修数息金刚诵1000遍,恒修无间断,定能延寿。
  《大乘要道密集》饮空赎命法:为身体衰弱、年寿不永者专门延寿之术。其法为:于清晨能见手纹时,作七支坐,观想东方青气从口中入,随之咽津,观青气流注全身。每日恒行无缺,即垂死之人,也可延寿五年。从中医学理论和道教气功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卯时东方阳气初升之时,用气功的方法吸收天地少阳之气,可以用来补充身体中的生命活力。
  除专修延年益寿之法外,佛教密宗认为修练一切本尊法,尤以修练气、脉、轮之法达到一定层次时,就可以产生延年益寿之功效。

本文链接:佛教养生学

上一篇:佛教为什么说“人生是苦”?

下一篇:佛教“叩钟”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