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心经讲解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佛教寺院十方丛林与子孙庙的根本区别

导读:佛教寺院十方丛林与子孙庙的根本区别佛教寺院十方丛林与子孙庙的根本区别十方丛林是指寺院管理方式的属性。 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
佛教寺院十方丛林与子孙庙的根本区别

佛教寺院十方丛林与子孙庙的根本区别

十方丛林是指寺院管理方式的属性。 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丛林一语出汉班固《西都赋》:“松柏仆,丛林摧。”

丛林,是梵语Vindhga Vana(贫婆那)的意译,为众僧和合同学安居的道场。又名檀林。丛林的真义,《大智度论》记载:“僧伽秦言众,众多比丘和合一处,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

。,如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庭事苑》记载:“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大庄严论》中说:“如是众僧乃是胜智丛林,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祖师居之以今禅庭称为丛林。”

早期佛教皆依佛制奉行“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自梁至唐大约二百八十余年间,禅匠大都住于律寺。 而僧人托钵乞食的做法,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滋生了诸多负面问题 。

怀海禅师对禅宗面临的形势具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决心实行教规改革,为禅宗的发展扫清障碍。他提出:“我们修行的是大乘法,岂能受属于小乘系统的戒律、教规所束缚?”有人建议说:“《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我们何不奉行这两部经典的规定?”怀海禅师对于这种完全照搬印度教条的意见也不赞同,他说:“我们应该博采大小乘戒律规制的合理部分,根据需要,自己制定一套尽善尽美的新制度!”唐元和九年(814),在怀海禅师和弟子们的努力下,新修订《百丈清规》终于面世。其中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开始了农禅并重的生活。怀海禅师制订禅林清规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感于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中土佛教禅宗丛林之始。宋代以降,诸家效尤,设了种种规范。丛林的意义,旧说是取喻草木之不乱生乱长,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

丛林因为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又分为“子孙丛林”和“十方丛林”两类。子孙丛林,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子孙丛林或剃度丛林,类似于社会家庭模式。十方丛林,往往邀请名宿住持,方丈年老退居可举荐合适人选,经两序民主选举后方可继任。十方丛林的优点在于真正做到选贤任能的目标,较具开放性。以住持为例,如本山无适当人选,可向他山礼聘。

元代朝廷敕令德辉禅师重新修订《新百丈清规》共八卷,其内容与原来的已是大相径庭了。明清以后,十方丛林与子孙丛林更是相互混淆,在十方与子孙以外,又增加了“半子孙半十方丛林”之说,而方丈往往是一任到老,最初还奉行三年一退然后再继任,最后干脆把这个过程也省略掉了,这种风气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时下中国佛教寺院中,方丈一职基本上是终身制,虽然中国佛教协会也制订了出台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规定》、《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退职办法》,其中明确指出“住持每届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连任不能超过三届。”也就是一个人任一个寺院的方丈最多只能是九年。事实上,中国佛教协会的这个规定只是个摆设,并没有任何寺院的方丈去遵守或执行。

民国时期,太虚法师曾倡议进行过佛教教制改革,重点就是把子孙丛林改为十方丛林。有一部分寺院就是在哪个时候由子孙丛林心为十方丛林了,最典型事例的就是厦门南普陀寺。只是这场改革并没有坚持多久,就在守个派当然的一片反对声中无疾而终了。明清时期,以福建为中心传入台湾的佛教,时至今日还一直延续着子孙丛林的制度,这也是“山头主义”佛教形成的根本。

那么,十方丛林与子孙丛林从外表上来看,都是佛教寺院,门额上也不会标注“十方或子孙”,要如何区别它们之间的性质呢?对于以云游参学,挂单各大寺院的云游僧来讲,并不是难事。他们每到一处寺院,首先要去佛殿礼佛,只要看一下韦陀菩萨的造像,就会明白这个寺院的性质了。

韦陀菩萨是佛教的护法,受佛的嘱吒护持佛法不受魔王扰乱。在中国无论大小寺院,在天王殿弥勒佛的后面都塑立着韦陀菩萨像,通过察他手中降魔杵放置的姿势,就可以知道这个寺院所属性质了。

一般来讲,韦陀菩萨双手合掌,降魔杵横置于双掌之上,这个寺字就是十方丛林了。挂单三天以后,只要寺院还接收人员,你如果也中意这个寺院,便可以向客堂提出挂单常住的要求。韦陀菩萨左手单立掌,以右手托降魔杵立于胸前,此即为半子孙半十方丛林,理论上允许挂单三天,至于能不能安单常住,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韦陀菩萨双手握降魔杵立于脚下,此即子孙丛林,对云游僧人只提供“一宿两餐”的方便,基本上不会接受云游僧安单常住。

过去云游僧人每到一个寺院,在客堂挂单的过程,是有严格的规制和要求的,有经验的知客师就是严格的考官,不用看戒牒文书,通过观察你的言行举止,便可以断定你身份真伪了。

当然,佛教发展到今天,这些古老的规制已经消失殆尽,如今的云游僧人再到寺院挂单,除了常规的礼节外,还一定要提供身份证、戒牒外,还要所在寺院或佛协的证明才能允许挂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