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心经讲解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成刚法师/ 文章正文

在桃花岛顶首庵开示

导读:在桃花岛顶首庵开示这次是为我母亲撒骨灰的因缘,来到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借此因缘又来到桃花岛,在这个全部过程中,得到了威德法师和顶首庵师父们的慈悲,给予了方便,使这次撒骨灰的因缘能够顺利进行,最后取得了圆满成功。我对威德法师和咱们顶首庵各位师父,表示特别的感谢,祝愿道场兴隆、大众和乐、祝愿各位师父福慧增长,早成佛道,普渡法界有情毕竟得安乐。  本寺的监院师父让我给大家讲讲法,谈不到讲法,也谈不...

  在桃花岛顶首庵开示

  这次是为我母亲撒骨灰的因缘,来到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借此因缘又来到桃花岛,在这个全部过程中,得到了威德法师和顶首庵师父们的慈悲,给予了方便,使这次撒骨灰的因缘能够顺利进行,最后取得了圆满成功。我对威德法师和咱们顶首庵各位师父,表示特别的感谢,祝愿道场兴隆、大众和乐、祝愿各位师父福慧增长,早成佛道,普渡法界有情毕竟得安乐。

  本寺的监院师父让我给大家讲讲法,谈不到讲法,也谈不到开示,因为大家有这个要求,所以我就随便说一说。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受了三皈五戒的居士,还有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出家僧人,总的来说我们都是发心学佛的佛门弟子。我们皈依了三宝以后,就成了三宝弟子,皈命依靠佛、皈命依靠法、皈命依靠僧,就是举我们身心的全体皈命依靠佛、皈命依靠法、皈命依靠僧。

  佛、法、僧是我们法界众生的皈命依靠处,是学处、就是学作佛之处。向谁学呢,就是向佛学,向十方诸佛学,向佛说的这一代时教三藏教典学,向十方僧众学。这里面包括圣僧和我们凡夫僧,十方诸佛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榜样、师范,佛说的三藏教典--这一代时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榜样、师范,十方僧众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榜样、师范,不能离开这个。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的法身父母,法身慧命之所在。

  我们既然皈命依靠了十方诸佛、佛说的三藏教典、十方僧众,我们就要常念三宝的功德,这个是基本修持、基本标志。就像我们世间人的子女一样,不能把父母忘记,要常念、常想到自己的父母,心里不忘记自己的父母,这样才不失孝敬之意,所以我们佛门弟子也是这样,不能把我们法身父母忘记,这是根本的。

  我们的一切修为不外乎修戒、修定、修慧,因为我们现在不能达到心体离念,还要有这一念,就是正念,随顺佛法去发心,不外乎念佛、念法、念僧。不管是我们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都应当这样,这也是我们的本份事,是我们的重心,就是说不念佛不行,不念法不行,不念僧也不行,因为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的法身父母。

  念佛,就是念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根本之师,我们佛法的建立是根本于释迦牟尼佛的,因为他老人家乘愿来到世间设教,就是这一代时教,三藏教典是他老人家金口宣扬的,从自性流出的,金口宣扬的诚实之语,所以我们世间才有了佛法。如果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不乘愿来到世间设教,我们这世间就没有佛法,我们想出苦得乐想得成无上佛道也无有是处,不可能,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大救星,十方法界众生的大慈父,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不能把释迦牟尼佛忘记,要常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另外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能消除宿业,善根增长,现在安乐幸福,将来生到极乐世界毕竟得做佛,成满我们菩提大愿。再就是念药师琉璃光佛,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佛佛道同,我们念一佛既是念百千万亿诸佛,念百千万亿佛也就是念一佛。现在我们都是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就行了,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那么就等于念百千万亿佛,这样一门深入,能够达到一心,易于成就。我们必须念佛,佛就是我们的皈命、依靠处,学处,学做佛之处,师范、表帅、导师,导引我们出离苦轮的,所以不念不行。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这句圣号也是法,法就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法就是出苦得乐的方便办法。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了,我们就有所遵循,我们这个心就得到理顺了。那样不停地转念,转是比喻,心里不停地转念阿弥陀佛,那么就叫转*轮,就能摧碾我们心上的贪、嗔、痴等生死惑乱,使我们开拓本心,趣向无上觉道,究竟成佛。就像佛在经里说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这个道理。

  "阿弥陀佛"这句圣号就是法,出苦得乐的方便办法,我们要想出苦得乐、转凡成圣,不念阿弥陀佛是不行的,不是可念可不念,必须念。因为我们不能达到无念,所以千念、万念不如念阿弥陀佛这一念,阿弥陀佛这一念最为第一,就是正念,所以佛在经里说:"住于念佛,心印不坏。"心印就是我们本有真心,不会被外境、内惑所坏,就是我们实相法印。

  "阿弥陀佛"这个圣号也是道,道以能通为义。因为我们众生八识田中种下八万四千生死、烦恼种子,就是业种,它有一种习惯势力,积重难返,驱使、迫令我们依真起妄,所以无明妄想不停地生住异灭,所说心乱如麻、神识溃乱,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能使我们的心得到理顺,就像乱麻似的能抽出头绪,像大德们说的: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心上就会通达无碍了,就没有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都是我们一心念佛的功能力用,这个力量和作用不可思议。阿弥陀佛这一法,这个圣号也是道,能成就我们心上的无上觉道,菩提道,佛道。道在心上,都以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圣号而得建立,不从他得,简而易行,功高易进,效果神速,所以不念是不行的。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我只是重复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必须念阿弥陀佛,因为大家都看《无量寿经》,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法藏比丘发无上菩提大愿,誓愿救渡法界一切众生,同出生死苦轮,共成佛道,得大安乐,得大解脱,得大自在。为了这一大事因缘,他老人家在修因地,经过无量劫的难行苦行,就是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把无始劫来所修的功德都收摄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上。阿弥陀佛代替我们娑婆世界、法界众生行苦行,我们要实行起来,仗自力断除生死惑业、恶习嗜好是很困难的,得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劫数久远,中间遇着恶缘日日退堕,就像逆水行舟似的,不易前进,所以阿弥陀佛已经代替我们法界众生把难行苦行这个功德都收摄在阿弥陀佛这一句圣号上,阿弥陀佛圣号就是如来的全部家业。

  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以名招德,就把阿弥陀佛的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切功德,都招感为我们自己所有了,就是如来的全部家业都恩赐给我们了,不用花钱,不用费事,不用求人,不用像法藏比丘在因地那样无量劫修行难行苦行、舍身受身。所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不可思议。我们一心念佛,这是阿弥陀佛对我们法界众生的恩赐。就像世间的大富长者,老子一生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创下家业、产业,家财大富,具足珍宝,最后把全部家业、产业都恩赐给子女。子女就不用像老子那样辛苦去创业了,就可以得大富贵,一生安乐。所以我们一心念佛,就能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能使我们出苦得乐、转凡成圣,是出苦得乐的方便办法,转凡成圣的道路,所以不念佛不行。

  那么念佛是不是朝三暮四呢?不是。佛在《阿弥陀经》里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我们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都要念佛。就是二六时中,白天黑夜,昼三时,夜三时--上午、中午、下午,前夜、中夜、后夜,都要念佛。因为我们都想出苦得乐,就得有所遵循,就是把阿弥陀佛这一法通过我们的心把它实行起来,真实不虚。因为我们不念佛,无明妄想就会现行,就会被世间身心世界、五欲六尘,你我、好坏、善恶、逆顺、苦乐、成功、失败这一些虚妄之相所动,我们的无明妄想是生死怨贼,我们就难免受它的危害,就是自劫家宝,劫取我们的无上佛宝、珍宝。所以必须念佛,不间断地念,即被诸佛之所护念,一切天魔、鬼神、外道想危害我们,不可能。我们自然福慧增长,业障消除,安乐解脱,将来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信不退,直至成佛而后已。

  我们作为三宝弟子,不管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人都是三宝弟子,就要念法,法是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这一代时教,如来对我们的教导、教化、教育、教诫,我们必须遵循。念法,就是心里要转念佛说的这一切佛法,三藏教典,不管哪个法门。

  念世间苦、空、无常、无我,娑婆世界是苦的、空的、无常的、无我的,举体虚妄,如同梦幻,没有真实,所以佛在经里说:五阴虚妄,本无五阴。虚妄就是没有真实,本无五阴就是根本不存在,就像《心经》说的,真空实相之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照见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以实相正法眼得见事情的本来面目,得见诸法实相,真空之中无有三界六道,毕竟不可得。众生把娑婆世界世间的一切都认为是真实的,是我的全体、我的所在、归我所有,所以去贪著、妄想、执着,在这一切事物上妄立知见,唆发憎爱,发起善恶业行,作生死苦因,循业受报,循因结果,所以轮回六道不能止息。我们知道世间是苦的、空的、无常的,是无我的,我们狂心就会顿歇,因为没有真实,虚妄,本来不有,我们自然就不去贪著、妄想、执著了。佛在经里说:"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妄想执着世间这一切而不能开拓本心究竟成佛。所以我们必须念,要常念,不是今天念,明天不念;此时念,彼时不念;此处念,彼处不念,就是说在一切时处--时间、空间、处所都要念世间是苦的、空的、无常的,是无我的,都是梦幻、戏论,没有真实。不要认物为己,心被境迁,如果我们念世间这一切染污因缘,五欲六尘,就随生死流了。

  佛在《金刚经》里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须陀洹是梵语,翻译过来就叫入流,入了圣人之流。下边佛解释什么叫入圣人之流,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六尘,尘是染污义,能污染我们的清净心。我们每天都是贪著、攀缘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欲境,所以就流入无边的生死、罪业和痛苦。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了,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可以入圣流,入圣人之流。凡圣体不殊,只在五尘欲境上有分歧、分界。入了五欲六尘就是入生死流,不入五欲六尘就叫入圣流。不被五欲六尘染污了,那么心清净了,本具的智慧之性开拓了,就会入圣流,离开这个没有圣流可入。说我还想入五欲六尘,还想入圣流,没有中间的道路可走,就是说世间这一切我们不放舍,想成就出世间利益无有是处,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念法,念佛说的法。

  佛把三界六道比喻成苦海,佛说三界如苦海,举体皆苦,在这个三界六道五浊恶世,生、老、病、死充满其中的这个苦海当中,没有一滴水是甜的,若有一滴水是甜的,佛说这个苦海就不成立了。我们对于佛说的这个道理要心里认可,深信不疑,爱乐随顺。若说我们世间还有乐处,我还要去追求、贪著,那说明我们信得还不真实。要想把佛法通过我们的心实行起来那也不可能。信为入门。"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必须"信"具足,深信娑婆世界是苦海,无有乐处,这个信就具足了。

  佛做了种种比喻,通过法说来显示苦谛,"谛"就是真实不虚的意思,真实谛理。这个苦啊,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举体皆苦,所在皆苦,无所不苦,不能改变的业果、苦果。必须深信。

  佛又把三界六道比喻成牢狱,佛说三界如牢狱,三界六道之苦难以承当,六道众生都像罪人、囚徒一样,在三界里被生、老、病、死、苦所逼迫,苦不堪言,愿意受也得受,不愿意受也得受,非受不可,因为这是循因结果,循业受报。业力不可思议,它是残酷无情的,立杆就有影,循业就受报,各不相代,谁造谁受。因为我们过去作了业,所以才结这个苦果,苦到什么程度呢,佛说是苦海。通过比喻来显示这个道理,使我们能深刻领会佛说这个苦谛的真实义。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还是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百千万亿苦,说不尽的人世间苦,我就不一一说了,无时不在苦中。

  这个五蕴身心就是个苦本,就是苦海、火宅、牢狱,离开这个身心无有苦海、火宅、牢狱。佛说身为苦本,苦的根和本。苦是逼迫性、逼迫义,没有饭吃,那么饥饿扰乱身心,逼迫身心不得安宁,说明为苦。没有衣穿,寒冷逼迫身心,不得安宁。没有房住,风雨逼迫身心,种种天灾人祸向我们身心二途逼来,比苦海、牢狱还苦。

  为什么佛说苦呢,我们知道苦了,知苦即离,才能够深生厌离,如果我们不认识它是苦海、火宅、牢狱,我们还要贪著、攀缘、执著它,还会走生死老路,这种恶性循环不会结束,必须认识到它是苦。不是我在这里说,是我们本师亲自证得的事情的本来面目,宇宙人生的真实谛理,我们要深信不疑,就是这样,谁也不能改变,佛也不能改变,佛只能把出苦得乐的方便办法、道路、指示给我们,如果我们不觉悟不实行,佛也没有办法,只能等待我们觉悟,也不能强迫。

  佛说三界如火宅,火宅就是失火的房子,就是我们六道众生都在失火的房子里嬉戏,不思出离,所以佛说三界无安,没有安宁、安稳、安乐之处。犹如火宅,就好像失火的宅子一样,众苦所烧,每天无量的众苦向我们身心逼迫来,难以承当,愿意受也得受,不愿意受也得受,非受不可。这不是众苦所烧嘛,就像火烧刀割一样,痛裂难忍。佛说:"众苦所烧,我皆拔度"。度是脱的意思,三藏教典就是拔除我们生死苦根,使我们脱离这个苦海、火宅、牢狱的方便办法。佛说的法,三藏教典,经藏、律藏、论藏,都是方便办法、道路。

  三界如火宅,所以我们必须念世间是苦的、空的、无常的、无我的,如同苦海 、火宅、牢狱,无有乐处,深生厌离。既然是这样,我们就没有贪著、攀缘、妄想、执着处,没有憎爱取舍处,没有我们的作业处,诸业不造,自然成道。

  佛法,佛者觉义,觉在心上,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个宇宙人生,这就是说我们心上觉悟了,不再迷闷、迷惑、疑惑了,返迷为悟了,我们再也不浊恶染污了,我们要随顺圣教,随顺法性,发起净业因缘。我们这样念,随顺佛说的法,法就是道路,这样去发起我们的正念,那么我们就会发起净业因缘,不随顺世间去发起无明妄想,虽然也是生灭心,但是这个是受真如内熏的正念。就像兵似的,兵能灭贼,贼灭了以后,兵才能歇。现在我们不能达到无念,就是贼还没灭,我们的生死习气、无明妄想还没减损断除,所以我们还得用这个法兵--正念,就是念世间苦、空、无常、无我,必须念这个,这样一发起正念,正念观察,谛审观察,我们就讨厌这个娑婆世界了,五浊恶世,生、老、病、死充满其中,没什么贪恋的,妄想执着的,毅然决然地把它减损断除。

  因为我们没成佛,我们不念这个不行啊。就像病人似的,病人舍了药不行啊,病没医治好。我们在修因地必须念法,除了念佛以外,佛也是法,就得念这个。佛说的一代时教,收摄在一起有一万多卷,我们阅藏得几年的时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什么都不干。三藏教典不管我们念哪一法,总之我们心里得转念佛法。

  念佛、念法,再就是念修戒、修定、修慧。我们的一切修为不外乎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是三无漏学,我们修得圆满了,能使我们不漏落三界生死。即受诸佛戒,得入诸佛位,佛说戒为无上菩提本,以因此戒得生灭苦的智慧。我们要想得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恢复本来性,性成无上道,全靠修戒、修定、修慧,所以我们不能把修戒、修定、修慧忘却。不管我们受五戒、十戒,或者是菩萨戒,或者是比丘、比丘尼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即受诸佛戒,得入诸佛位,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百千万亿恒河沙数,多如尘点,没有哪一尊佛不是从接受佛的戒法而成无上觉道的。从戒开始,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然后才能超越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乃至出世间的变异生死,出离两种生死贫困,像十方诸佛那样,得成无上觉道,彻底地赶走生死贫困,得大富贵。

  为什么要修戒呢,因为我们众生具足贪嗔痴性,生死狂性,愚痴暗昧之性,这种恶习嗜好它有一种习惯势力,驱使、迫令我们六根去攀缘六尘,去建立六识妄心,六识就是生死怨贼,自劫家宝,危害无穷,它能建立三界六道无边的罪业和痛苦,在这个当中发起过恶,危害无穷。所以佛制定大小乘戒律,是恢复本来性的方便办法、道路。我们首先要断除我们粗重的过恶,没有戒是不行的。戒有三义:第一就是防非止恶;第二能规范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能折伏三业,对治过非;第三就是法制义,就像世间的法律条文似的,公民必须遵守,不得违犯。所以戒律能防非止恶,防犯我们发起身、口、意的过恶,所以不守戒是不行的。

  把我们心里想的纳入戒律的规范,口里说的纳入戒律的规范,身体造作的纳入戒律的规范,我们就能避免错谬、非理,避免过非,使我们正确圆满起来。使我们心想、口说、身造有所遵循。不守规矩不成方圆,然后我们才能成方成圆,才能成就我们的佛陀品格,佛是规范出来的,不从求中得。所以我们在家居士受五戒要好好守五戒,受了菩萨戒要很好的守菩萨戒。受出家比丘戒要很好地去实行比丘戒,包括比丘尼在内。这样我们才具足佛门弟子的威严仪表。

  心里想的如法,口里说的、身体造作的才能如法。"如"是平等的意思,"法"就是佛说的方便办法、佛法,和佛法平等一致就叫如法。我们常说这个人太不如法了,就是他心里想、口里说、身体造的,与佛说的法、道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必须守戒,能防非止恶,不守戒我们要防非止恶无有是处,不可能。必须守戒,不但身不犯、口不犯、心也不犯,于佛菩提斯可希冀,才有希望。

  戒是无上菩提本,就像盖大楼似的,是阶基,是无上菩提的台阶和基础,没有这个,不能盖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必须念戒,我们在家居士要念五戒,受菩萨戒要常念菩萨戒,出家僧人要念出家人所受的戒法,不能把戒忘记。我们很好地严守戒律了,由戒生定,过恶在心上,粗重的过恶不犯了,乃至微细的过恶也不犯了,就像大海似的,风平浪静,湛然生光,万象斯现。我们这个心通过修持戒法,就平静了,平等了,平常了,没有坎坷没有过非了,就安定、安稳、安宁了。就像我们这个明镜似的,灰尘擦掉了,由戒生定,自然万象在里边现了。

  我们的心必须通过修戒来成就我们的禅定,于外不染为禅,内心不动为定。因为我们染污世间五欲六尘这一切事物,所以才发起过恶,现在我们通过修戒,断除这一切过恶,心里就平静、平等了,妄心不动了,就叫定。如来的一切功德都由禅定发生。定,所说大海风停了,海水波浪不起了,湛然不动,这就叫定。由定发慧,大海才湛然生光,一切森罗万象都在里现,海印发光,就是这个道理。

  定能治住散乱、昏沉,散乱昏沉是妄想,是妄念,也是业,也是生死,也是罪,通过修戒,心就不散乱,不昏沉,成就禅定,能开发我们本具的智慧之性。智慧光明是本具的,就像太阳似的,日轮的体本具光明,云散月明,这个乌云散了,日轮的体和光明全部显发,所以才能普照天下一片光明,我们这个本心就是佛的智慧之日才能开拓显发。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我们的一切修为,念佛也好,持戒也好,布施也好,忍辱也好,精进也好,禅定也好,都不外乎修戒、修定、修慧这三无漏学,我们的一切修为,都是在修戒、修定、修慧。

  修定能治住散乱昏沉,成就智慧。修慧呢,有了智慧的光明我们自然不入黑暗,智慧常现前,自不入黑暗,不会走入生死黑暗。就像我们晚上走路似的,明灯高照,自然不会走入泥潭、黑暗,不会走入坎坷。我们有了智慧就能正念观察,以智观察,照见五蕴皆空。有了智慧才能断除我们的贪嗔痴性,贪嗔痴性就是生死狂性,这个生死狂性,就像精神病一样发狂,想、说、作超越正常人,我们众生不能断除贪嗔痴性,按世间来说就是精神不正常,和圣人比较起来相对而说,都是处于不正常状态。我们精神面貌,就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就指心说的,我们具足贪嗔痴性,贪嗔痴是恶习、嗜好,就像怨贼一样,它还没停止作乱,所以我们就不能安居乐业,贼还占据我们心地,还作乱,它在主宰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能正常吗?

  我们有了智慧之性,才能够断除我们的贪嗔痴性、生死狂性、狂妄之性,愚痴暗昧之性,没有智慧想减损断除我们的贪嗔痴性、愚痴暗昧之性、生死狂性那不可能,必须有智慧。智慧属于光明性,贪嗔痴性属于黑暗性。我们有了智慧了,就像这个屋子有了光明了,那么黑暗才能顿时除灭,一灯能灭千年暗,都由修戒、修定、修慧开始,既然是这样重要,是我们的法身慧命之所在,不念修戒、修定、修慧不行。得常念我怎样成就我的戒律、禅定、智慧,若忘了更谈不上什么成就。知道世间是苦的了,得心生厌离,得有道路,就是修戒、修定、修慧。念佛也是修戒、修定、修慧,具足戒定慧,慧能断除我们的贪嗔痴性,不修慧不行,但是要成就智慧--我们的法身慧命,必须要修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除了念我前面说的以外,还得念慈悲喜舍利益众生,我们成就戒定慧了,有了办法、道路了,但是无量的众生还沉沦苦海,可怜可悯,那么佛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众生沉沦就是我们沉沦,我们沉沦也是众生沉沦,我们出离这个生死苦轮,也就是众生出离生死苦轮,众生得成佛道,也就是我们得成佛道,自他不二。所以我们还要念:在自利的前提下,同时还要利他,还要度他,还要觉他。发起菩萨的行愿,要发大心,就像世间似的,不但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兼善天下,使大家都得安乐,这样才是诸佛菩萨的心愿,这个也很重要,度他就是自度,自度也就是度他,这二者都是第一重要的,不能说谁先谁后,谁第一谁第二。

  我们还要念慈悲喜舍利益众生,通过我们发起佛法因缘,就是尽我们的身心所能,我们的能力,随缘而做,去利益众生,慈悲喜舍利益众生。如果我们还没念,怎么去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无私的奉献,不是说我们去利益了,想换取点什么,获得点什么,追求点什么,不是,那样就成有漏了。

  念布施,念持戒,念忍辱,念精进,念禅定,念智慧,念六度、四摄这一切善法。这也是念法,法就是道,因为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多了,概括、简略地说,不外乎念这些。我们这样提起正念了,随顺佛法,发起正念,我们自然远离世间五欲六尘染污因缘,这也是个对治法门,我们不念佛法,就得念生死法,二者必居其一,没有中间道路可走,所以我们佛门弟子不念这些,再去念世间那些事情,那不是适得其反吗?什么是念佛,什么是念法,我上边说的。三宝弟子,必须得这样。

  念僧,大德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说的三藏教典,佛法的建立,是本自于释迦牟尼佛的,他老人家乘愿来到世间设教,我们世间才有了佛法。僧宝是依据佛说的三藏教典建立的,这常住三宝才安住世间 ,我们世间才有了三宝。三宝就是我们众生的皈命依靠处,学处,师范、导师。众生面见三宝,才能欢喜生善,唆发我们过去无始劫来生生世世所种的善根,就是佛种,我们现在才能发起现行,才能信佛、皈依、受戒、修行。应当皈依常住三宝,然后我们才能够皈依一体三宝,就是我们自性三宝。

  自性三宝就是我们的本觉佛性、本觉妙心,本觉妙心就是我们的本来佛,本来的主人,我们的心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我们受菩萨戒,不是受四不坏信法了吗,都是互相联系的,次第相因的,相资而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念僧。

  除了念佛、念法以外,必须念僧,这个十方僧众就是我们的皈命依靠处,学处,学做佛之处,和佛宝、法宝一样,这三者是相资而成的,次第相因,缺一不可,就像鼎的三足似的,缺一不可。法是佛说的,僧宝是依据佛法建立的,法有师承,佛虽然把法设在世间,但是得有僧人把他接过来传下来,才能够使法灯不灭,做人天眼目,续佛慧命。如果没有僧宝,那么我们在家的居士,这一代信佛,那么下一代不信,这佛法就没有人继承了,就灭了。我们佛法能住持三千年之久,经久不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信奉,全赖僧之力也,僧人的力量和作用,所以没有僧宝不行啊。

  当然我说的这个僧宝包括圣僧,等觉菩萨以下,一直到声闻四果,包括辟支佛,都叫圣僧。我们世间出家发心修无上觉道的,都是凡夫,在修因地,就是凡夫僧。但是不管圣僧、凡夫僧都是我们众生的皈命依靠处,我们都应当恭敬、礼拜、赞叹,不应当轻慢。都应当念僧,我们主要是念圣僧,念地藏王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念普贤菩萨,菩萨有不可思议的神力,异方便--特殊的办法,我们达不到之处,菩萨就能够成办,我们有正当的愿望,不管是求世间的利益,还是求出世间的利益,菩萨都能给我们成办,我们的一切障难,菩萨都能给我们排难解。不念僧不行,僧宝也是我们的法身父母,不能把我们法身父母忘了,忘了就是不恭敬了,不孝敬了。恭敬心即是菩提心,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就是不忘失自己的菩提心,所以不念不行。

  念彼观音力,一切得解脱。水火风难、道路劫贼、疾病王难,一心称名,皆得解脱,真实不虚。另外出世间的利益 ,求声闻得声闻,求缘觉得缘觉,求菩萨得菩萨,求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真实不虚。都在这一句观世音菩萨圣号上得以建立,这最不可思议了。

  因为我们是三宝弟子,一切修为不外乎念佛、念法、念僧,常念三宝的功德,法身父母。因为我们在座的不管出家、在家,都是三宝弟子,还不知道念佛、念法、念僧,皈依三宝就有名无实了。我们应当履行的、应当做的而没有去履行,不应当做的、不应当履行的我们每天去大做特做,那不是适得其反吗。

  不管出家、在家,我们二六时中,必须念佛、念法、念僧,必须履行的本分事,是我们的重心。就像我们在家子女似的,得孝顺父母,早晚在一切时处都要想到父母的冷暖,供给衣食,你把父母忘了,尽想自己的事情了,那怎么能叫孝顺呢?我们三宝弟子把三宝都忘了,那怎么能说是孝敬三宝啊?

  我们一心念佛、一心念法、一心念僧,就是恭敬三宝。不是说我供养多少珍宝、鲜花、果品才是孝敬,才是恭敬,当然那也是恭敬,一时一处的恭敬,我们二六时中都念,这个修行之心不间断,这才是常恒的恭敬,不失功德利,疾趣无上菩提,成就法身慧命。

  常念三宝,功德不可思议。就是不念不行,非念不可,不是此时念、彼时不念;此处念、彼处不念,在一切时处,这是第一重要的了,我们世间再重要的事情没有念佛、念法、念僧重要。因为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一切教法,都是生死法,都是系缚法,都是障碍法,唯有佛说的佛、法、僧这三宝都是法,都是道,能够使我们摧毁打破生死疲劳,结束这个恶性循环,使我们毕竟得作佛,得大安乐,得大解脱,得大自在,其它的一切一切都是尘劳。尘是染污义,被这一切虚妄之相、尘缘染污。劳是指心说的,劳费神思。我们为什么每天劳费神思,就是因为看不破、放不下,去种种贪著、攀缘、妄想、执着,发起善恶业行,就使我们身心疲劳,劳费神思,染污我们的真性,所以我们要想脱离世间这种生死尘劳,摧毁打破它,怎么办呢?就得念佛、念法、念僧。

  这是一个办法,一个道路,我们不念不行,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吗,我们三宝弟子不念佛、念法、念僧,那让谁去念呢?世间人他不信佛,他能念吗?法身慧命、法身父母,再不念那就不行了,就是和我们身份不相应了,有名无实了。必须念佛、念法、念僧,我说的这个就是念佛、念法、念僧的重要性。

  我们除了常念三宝的功德以外,要好好地遵循自己所受的戒律、戒法。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还是受菩萨大戒的,要很好地履行自己所受的戒法,不但身不犯、口不犯,心也不犯,这样才能行。所说修行,就是修学佛法,修是治乱,治乱为修,就是治理我们心上的生死惑乱;行,不退为行,不停地修学佛法,来治理我们心上的生死惑乱,就叫修行,就得好好修戒。

  不但我们在家居士,包括我们出家僧人,乃至十方诸佛,都从五戒十善开始。

  五戒十善是我们得成无上菩提的阶级--台阶和基础,没有这个要想必竟得做佛,得成无上觉道,无有是处,那不可能。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也得从一戒一法开始,就象盖大楼似的,摩天大楼再高、再大,也得从一砖一瓦开始,离开这一砖一瓦无有摩天大楼可得,我们的无上菩提离开一戒一法,也没有我们的无上觉道可得。

  不要好高骛远,说口头禅。事不违心,道方合节,我们在这一切事物上不违背我们的良心、清净心,这样才能够和这个无上觉道合乎拍节,在具体的事相上不发起过恶,才能相应,与佛道相应。

  我们从一戒、一法开始,除了常念三宝以外,实实在在的要从五戒十善开始,包括我们出家僧人,都得从头做起。就是在家居士的五戒十善,也是十人九犯,粗重的不犯,微细的还犯,身不犯口还犯,口不犯心还犯。三皈五戒是在家居士所修之法,要把它修到严处, 修到圆满处,都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实实在在地从基础开始,从四种根本戒开始。如果根本戒我们还修不到圆处,修不到圆满,那么想增上,那是不可能的。都得从五戒十善开始。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人就是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这是我们六道众生、法界众生最粗重的身心过恶,恶性造作,危害因缘,所以我们无论在家居士、出家僧人,必须首先把他断除之。

  杀生,大德说万恶杀为首,杀生是一种最残酷、最无情的恶性造作, 地狱、饿鬼、畜生之因,使众生流血牺牲受极大苦,我们必须把这个粗重过恶断除。不但不杀圣人,包括六道众生,苍蝇蚊子也不危害。心不杀、身不杀、心不想杀生的因缘,口不说杀生的话,身不去造作,不但不直接去杀,也不间接去杀,不但不主观能动地去杀,而且也不要误杀。杀生这一法把它修到严密处,这也很不容易的。如果我们认识不上去,不能正确认识,每天都在犯。我们大家可以仔细地思量一番,是不是这样。

  有心为罪,无心为过,你不能够谨慎去防范,危害了众生,使众生失掉身命受极大苦,那也有过呀,也是业。将来也得循因结果,循业受报。就像世间说的:扫地不伤蝼蚁命。我们打扫殿堂卫生的时候,不能拿起扫帚扬脸朝天随便就此扫起来,得观察一番,看一看哪有生灵,蚂蚁、苍蝇、蚊子了,它聚集的地方我们都要采取防范办法,别危害它。"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我们点油灯的时候,飞蛾扑火,那也苦啊,因为我们没细心防范,使它被烧死,那么就成为过非。杀生这一法很微细,所以必须断除杀生,这样我们才能福寿绵长,得无量寿,旷劫寿命。我们令众生命短,不管是有意杀还是无意杀,那么我们想福寿绵长,得无量寿,那不可能。

  有的佛门弟子说,我这修行不错了,就行了,其实每天都在犯过非,还不能防非止恶,就是杀生这一法他还不能够防范到微细之处,那因缘多了,世间的因缘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难以应付,所以我们不把佛法通过我们的心真实实行起来,正念观察,稍有疏忽,就造成罪业。因上不贫穷,果上自然富贵,你得把因做好,我们还没认识还没想到呢,做过非还不知道,那我们怎么发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啊?诸恶莫作,就是要断除一切恶,一恶不留。怎么能够完成这个愿望,实行、兑现真正的诸恶莫作,怎样发起一切善法,众善奉行,一善不舍,就在杀生这一法上,我们能做到微细处,真正地保护众生,不危害,就这一法来说,我们就做到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它以此类推,也是这个道理。粗心大意不行。就像造汽车、精密仪器似的,粗糙了它就不成就啊,就不好使呀。我们修佛更是,比它还要严密,还要微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那不是简单的事,如果严格地说起来,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呢。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出苦得乐,转凡成圣,也有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我们这一切修为,在修因地,就是与心斗,与妄心斗,妄心就是贼,与家贼斗。家贼不除难免危害,自劫家宝,我们的无上佛宝、如意宝--能出生一切众宝,都被它盗去了,劫走了,使我们受两种生死贫穷,生老病死逼迫,这个就得认真对待。

  必须断除杀生,才能得现在福寿绵长,将来得无量寿,无量寿不是能求来的,得真正实行起来。大德说:"事不违心,道方合节"。你在杀生这一法,具体的事物上,你不毁坏你自己的清净心、良心,不亏待众生、不在众生身上取利,不欠众生债,问心无愧,我们才顶天立地、理直气壮、正大光明,走到天涯海角,也没有任何众生来危害我们,找不到我们头上算帐。

  欠债是要发畏的,欠命债、欠物债,我们不欠债心里自然问心无愧,鬼神都不怕,鬼神都得恭敬。千万别危害众生,这是第一重要的,宁可我们失掉自己的身命,尽形寿,也不危害,不毁犯,也别杀害众生。要是无意杀害了,马上忏悔、超度,解除业缘,就是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

  大家说,杀生这一法我们早就知道了,我们早就实行了,但是不一定完全能避免过非,就是说我们还包藏祸心,如果不能避免过非,在这一法上就包藏祸心,将来的灾难、祸患在心上,就像这一块宝玉似的,包藏瑕疵,里面有顽石它就不珍贵,将来还得堕入魔道,堕入魔道以后,还得堕落地狱道。得彻底把它这个病毒、病根都拿出,这样才能行。

  就杀生这一法,佛在《楞严经》里说:清净比丘于歧路行,不踏杀青草。就是在山间小道走,青草虽然是无情,无情色法,但是它正在生长,我们也不能危害它。为什么呢?你危害它,你就丧失了你的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菩提心,清净心就丧失了,就受到伤害、损失了。青草尚且不可以随便踏杀,那么有情众生,含灵众生,更要不危害,不但不危害,我们还要救济它。

  宁舍身命,不危害众生,到任何时候,问心无愧,不欠众生命债。但是不仅于此,我们还要尽我们的身心去利益它,这是菩萨道、菩萨的行为。不但不危害还要利益,佛就是这样实行的,我们是学佛的,学菩萨的,也要这样去修学,去做,这样才能行呢,如果我们不但不能利益,反而不时地要危害,那就不行了。

  另外一个,我们不主观能动地直接去杀,能防止杀生这一法,另外遇到这种因缘了,我们要救度众生,我们一句话,这一念,这一个行为,都致关重要。我们说话说不到严处,说得不得力,或者说得含糊,都会导致危害众生,所以必须遇到这种因缘,必须要把因果说得明了不误,你一说含糊了,他认为没啥,他就危害众生了,就发起过非了。所以不是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据我个人认识,我认为是这样。

  为什么得从这一戒一法开始呢?不这样不行。说我去参禅、去念佛,这固然是好,说我在修密,我去念咒,可是在生活、学习、工作、行住坐卧当中,你还避免不了杀生,那也不行。被杀的众生含冤在地,它不认可,它要向杀害它的人、危害它的人讨还债务,它的冤魂要纠缠我们,进入其它道还会跟它结成亲人,互相酬还宿债,纠缠不清。有了这个障道因缘,我们想上极乐世界那就不可能。

  在不危害众生的前提下,我们这个心和阿弥陀佛的心才一致,我们这个美好的愿望--上极乐世界,才能够成办。因为什么呢?这里没有妄想隔离障碍,没有业缘牵扯,我们才能够脱身而去。债没还完,那债主不让去呀,你纵然念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固然大慈大悲,要接引我们,可是债主他不放过我们。必须避免。另外呢,利益众生不危害众生,也是我们佛门弟子应当尽的义务,应当履行的,必须这样做的,我们为了使众生出苦得乐,众生都出苦得乐了,我们也就出苦得乐。

  不偷盗这一法也是这样,和杀生这一法一样,粗重的不犯、微细的不犯,心不犯口犯、口不犯身犯,也不容易,想把它修到严处,修到圆满,真正的不偷盗,秋毫无犯,这个很不容易。我们不要拿人家一草一木,减损别人,增益自己,这就是将来受贫穷下贱、愚痴暗昧之因,不能得佛的大富贵。所以必须断除偷盗,心不偷,身不偷,口不说,和杀生一样,要不我们还得来三界酬还宿债,受生死贫困。不予而取为盗,所以一草一木我们也不非理而取,外财要舍,身外之物,不但不盗而且要放舍,放舍世间的钱财、名利......这一切利生、资生之物。不但不偷盗别人的,而且我们布施,去利益一切众生。佛就是这样,秋毫无犯。内财也要放舍,内财就是我们的五蕴身心,我们不但不欠债,而且要广行利益 ,广行布施,这样才能行呢。

  因为这个心行很微细,我们稍微有一点想追求点什么,得到点什么,这都超越规范,这就是我们的贪心,由于贪心过格了,才去拿人家的,才去盗取别人的财物,增益自己,减损别人。所以我们要防范于未然,在学习、工作、生活、修学佛法当中,不要去追求、贪著,想获得点什么,就是一心修学佛法,这样我们偷盗之心就不能发起。想占便宜,或者间接地占便宜,都能构成我们的偷盗行为,心犯、口犯、身犯,戒律上规定得非常微细了。

  淫欲,就是所说的贪爱之心,在家居士不邪淫,一夫一妻制,不干犯他人男女, 这样呢,家庭和睦,符合社会法律、道德伦理,能使我们不发起过非,不失人天之道。出家僧人不管是男众、女众,心不淫、身不淫,断性亦无,就是三业清净。

  淫欲是生死根本。

  不妄语,就是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说慌骗人,危害人,危害众生,我们世间人为了世间的利益,有的说无,大的说小,都叫妄语,这是小妄语。另外更不要大妄语,就是自己没证圣,说自己证圣了,自己没得道,说自己得道了,那就是生死苦因了。直心是道场,心直言直,按着事情本来面目去说,不要隐讳,这样利益自己、利益他人,这个很重要。

  不饮酒,酒是一种无情色法,但是它有麻醉性,饮了酒以后,随便想、随便说、随便造,发起过非,酒后无德。那么在家居士不许饮酒,这是五戒之一,出家僧人更不许饮酒,犯大过非,所以必须断除之。

  上面是说的三皈五戒。十善,这不但是世间善,人天所修之法,不失人天果报,要从我们修证无上菩提毕竟得作佛来说,它又是无上菩提的阶基,离开这个,三世诸佛都不得成就。三皈、五戒、十善修得最圆满的就是十方诸佛。我们正在修学当中,三皈法我们没修得圆满,五戒法我们没修得圆满,十善法我们还没修得圆满。佛法是由浅入深,次第增进的,就像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人才是这样出来的,我们基础没打好,想得成无上觉道那就不可能了,不管是出家、在家,都从三皈、五戒、十善开始,然后再次第深入,如果这个修学不好,说我想修上乘法--成佛之法,那无有是处,不可能。

  上面我就这个三皈五戒大致地说了一下。 再就是十善,十种善法:心不贪、嗔、痴,我们的心必须断除贪心、嗔恨心、愚痴心,口不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身不杀、不盗、不淫。必须断除这十种过恶,十恶若止,是名十善,恶止了就是善,十恶不止就是十恶。

  心不贪,引取无厌为贪,希求为贪,希望求取这个,希望求取那个,都是贪,我们修学佛法,不是让我们追求点什、贪著点什么、获得点什么,而是让我们把这一切追求、贪著、获得的妄心全部歇息下来,必须断除贪心。

\

  另外贪心可以从两方面说,自爱为悭,自己的一切不能够放舍,就是悭贪,悭就是悭吝,不肯放舍,爱他为贪,别人的一切都想据为已有,这两个方面,都是贪。贪是三毒之一,这个贪心就能够杀害我们的法身慧命,使我们长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所以我们必须减损断除我们的贪心。

  引取无厌为贪,我们所贪求的因缘多了,贪著这个,贪著那个,总体来说不外乎三方面:一个是对人的贪著,一个是对物的贪著,一个是对事的贪著,种种追求,种种希望,种种获得,都叫贪,必须把它减损断除,清净自活。这悭、贪是两方面,必须放舍悭贪,这样才能把自己从狭隘自私的困惑当中解放出来,从这里面走出来,那么我们的心胸才能宽阔,广阔天地。

  嗔,恨他为嗔,遇到逆缘了,向外怨天尤人,嗔恨、嫉妒、危害,自恨为恚,不但向外嗔恨,怨天尤人,而且自我恨怨,这也是嗔心,这是两方面。断除嗔恚之心,因为它也是三毒,能杀害我们的慧命,危害我们的法身,使我们长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我们见到人啦、物啦、事啦,违背自己的心愿了,心里就不满意,油然而生,一直到嗔恨、危害,这都是嗔恨,所以必须断除嗔心。

  痴,所说愚痴之心,事理不明为痴,在具体的事相上、道理上,不能通达明了,所以总是妄情用事,就叫愚痴。不信佛法,不信因果,不信做恶得恶报、做善得善报,随便想、随便说、随便做,无所顾忌,这就叫愚痴。愚痴也是三毒之一,能危害我们的法身慧命,使我们长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所以必须断除我们的愚痴之性。

  我们要想断除愚痴之心就得修,佛说愚痴众生慈悲观,就得修慈悲于一切,减损断除我们的贪嗔痴性。这是指心上说的,这三种过恶是愚痴暗昧之性,生死狂性,就是我们无始劫来生生世世所熏习的,无明熏真如,积重难返的生死习性、恶习、嗜好,必须把它减损断除,如果不把他减损断除,它就常恒的驱使、迫令我们六根攀缘六尘,发起六识,就是建立无边的生死、罪业、痛苦。所以我们在一切生活、学习、工作、修学佛法当中,正念观察,谛审观察,以智照了,防非止恶,所说防止、防范,我们的贪嗔痴性得不到熏习了,自然减损。所以在这个日常当中,如果我们不能够认真对待,减损断除它,那么这种习惯势力就会越来越增长,积重难返,难以治愈,都是它的力量和作用。

  必须断除贪、嗔、痴性,这是指心上十种过恶的三种过恶,如不能断除意业,意就是指心说的,意有三种,就是贪、嗔、痴,我们这种恶习嗜好是无始劫来熏习而成的,积重难返,它有一种习惯势力,就象顽石一样非常顽固,不可化解,唯有佛法就能摧毁打破、减损断除它。但是,不是轻而易举的,就象拿软布擦顽石一样,我们不停地擦拭,就可以把它减损断除,就象世间说的:功到自然成,铁棒磨成针。

  我们不断地修学佛法,修戒、修定、修慧,不间断地减损断除我们的贪、嗔、痴性,因为我们认为的一切好事、好物、好人,体性空寂,无我我所,佛不说嘛:三界虚妄,本无三界。虚妄就是没有真实,根本就不存在,我们得这样认识。我们对于这一切虚妄的因缘,不存在的因缘,我们怎么能去着持他呢,我们不随顺妄缘了,自然它就得不到熏习了,这种恶习、嗜好自然就减损断除。得这样去实行,不这样实行谁也没有办法,这是心上的。

  口上的:我们这个心不能随便想,心生了就是业,不是善业、就是恶业,再就是不善不恶业,业就是苦因,循业就受报,循因就结果,所以这一念不能随便想。

  佛在《地藏经》里说:"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我们就不能随便举心、动念,得随顺圣教去发心,就是我前边所说的念佛、念法、念僧。真如熏习无明,无明自然减损断除了。我们就不能随顺世间,去想念世间的因缘,那都是染污因缘,五欲六尘只能够熏习我们的生死习气、恶习、嗜好,所以这一念不能随便想,凡有这一念生了,要发心念佛、念法、念僧,随顺佛法去念就叫发心,念就是心,因为这一念是真如内熏的,就象染香人自然身有香气,我们身上的污浊之气就没了。我们要想念世间的事情,就象世间人尽干些脏活,满身都是浊气。必须念佛、念法、念僧,随顺佛法去发心。同样的一种事物现前了,我们要用佛法正确认识、正确对待,就能得出正确结果,不能象世间人那样,凭感情、凭妄情去认识,妄情就是妄心,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对待,导致错误的结果,想要好起来,没的好的办法、道路,适得其反,最后招来一大堆苦,积重难返,不可收拾。

  这三业,以心为主,心为其要,我们心要能提起正念,心若不迷闷、不迷惑、不疑惑,智慧常现前,自然口业清净、身业清净,所以心必须断除贪心、愚痴心、嗔恨心,减损断除我们的恶习嗜好,不能随便想,凡生这一念必须得心里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都是属于正念,那么我们心提起正念了,邪不侵正。

  言为心声,心有所想,口有所说,身随念转,我们这口里的语言是随着心念转的,心清净了,就说清净话。心迷惑、浊恶、染污了就说迷惑、浊恶、染污的话,这不是理么,所以我们能够提起正念了,念佛、念法、念僧了,我们的语言自然清净了,就是口业清净,不犯过非。口业严重了,能够酝酿成地狱、饿鬼、畜生道,不要以为说点话没啥,关系重大,所以我们口不能随便说。不能说闲话、废话、危害话。要说佛法话、利益话、清净语。同样是说话费口舌,费力气,我们为什么不说利益话,不说佛法话、清净话呢?单说那些戏论、闲话、废话、危害话呢?更不能说两舌、妄语、恶口、绮语,凡有所说,都要说佛法话、利益话、清净话,这样的话能使众生欢喜生善,首先利益的是自己,从我们开始,然后赅摄众生,能发起善法,能发起利益,能避免危害,使众生安乐。

  语言也不能随便说,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果自负,做业的时候轻而易举,我说这句话痛快痛快,将来就有不痛快的时候,难以承当,祸从口出嘛,这个语言我们说不好,就能够说出六道三途。我们心不能随便想,口也不能随便说,说话必须得有所遵循,说佛法话,说利益话、清净语。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这一生,三十成道,八十入寂,说法四十九年,将近五十年,这么长的时间没间断,昼夜说法,才说出三藏教典,三百余会,大小乘。那么佛说的一字一句全部的教诫都是利益话、清净语、佛法话。你说哪个字、哪句话,哪个名相说的是世间话、闲话、废话?没有一句。佛凡有所说都是清净语。不是佛法话、利益话、清净话佛就不说、一律取缔。

  因为我们是学佛的,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不会说,就得向释迦牟尼佛学着说,释迦牟尼佛怎么说的,我们就怎么说;释迦牟尼佛说啥我们就说啥,释迦牟尼佛不说的我们就不说,不是这个道理吗?这是我个人认为,应当是这样,要不这口业无量无边,真的,都是戏论。佛说的这三藏教典,佛是醒来人说梦中事,我们还沉睡在生死长夜这个梦幻之中,说的呓语--梦中的话,都贪著梦境,说梦中的境界种种真实、好坏,不肯放舍,所以佛说的话就是让我们能够知道这一切都是梦,不要再说这些梦话。

  语言不要随便说,说那么多粗话、染污话,他还挺开心,心里没有障碍,那障碍在后边呢,异熟果报嘛,这个业还没成熟,业成熟了都成生死障碍,都不会白说的,就是我们动一念,稍微这么一恍忽将来都得受报。随顺妄缘都不行,何况语言呢,起惑造业嘛。起惑,就是生的这个妄心,造业就是动用口去说,动用身去造。所以话不能随便说,你挖苦人,嫉妒人,或者嗔恨人,危害人,说戏论,取笑于人,轻慢于人,不给众生排难解纷,不去救度众生,在这里,加一个危害之语那都不行,说我对这个众生有看法,正好机会到来了给他说一句不好话,首先危害的是自己,你这个恶因种下了,将来因果自负,立竿就有影,循因就结果,循业就受报。不要把它看得轻浮。

  说话要庄重,要肃严,必须说佛法话。所以就这一大事因缘,我们真能做到不说闲话、废话、危害话、两舌、恶口、妄语、绮语,真正地说清净语、佛法话、利益话,凡有所说都说佛法话,我们在座谁能做到?我是没做到,可能大家有的人能做到,但是做到不容易,必须这样。

  再就是口有四种,两舌:这儿说一样,那儿说一样,斗乱是非。恶口:出口伤人,骂人,触恼人。妄语:说谎骗人,危害人,有的说无,大的说小,添枝加叶,这都不行。绮语:绮是指华丽的丝织品,就我们这个世间因缘说的,都说得很冠冕堂皇,说得很华丽,导人邪念,染污人心的话,就象世间人说的染污话,都叫绮语。那都不行。心不应随便想,口不应随便说。不外乎身、口、意这三业。

  我们心清净了,正念了;口是正语了,按着八正道说;另外,造作,行为造作就是身体的造作,实际去实行,要正行,行就是行为的意思,我们身体造作要常恒修学佛法:诵经、坐禅、念佛、布施,慈悲喜舍,修行六度善法,去救济贫困,建立佛法,这都是我们的正行造作。要发起这个因缘,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六根,它的行为,身随念转,不能发起危害因缘、不善之法、恶行造作。通过我们身的不规范行为,没有遵循,自我危害,危害众生,所以这个身也不能随便做。说我想做啥就做啥,那不行。这叫身业。

  不杀、不盗、不淫,概括来说,这个身不能去杀害众生,不能去造作。不盗,不能去偷盗别人,都是身的行为。不淫。身不杀、盗、淫。身有三过恶,就是杀、盗、淫。我们不杀生、不盗、不淫,我们这个身才能够发起善法,就是修学佛法,参禅、打坐、诵经、念佛,去广行六度,去广行四摄,慈悲喜舍,利益众生。所以这个身不能随便做,凡有所做,做佛事,我们不要认为超度、求吉祥,念念经、回向回向,这就是佛事,但是这也是佛法因缘,我们发起的一切善法,觉悟、利益、普度众生都叫佛事,佛法之事。

  心不随便想、口不随便说,身不随便造,那我们就能折伏三业,对治过非,三业清净。咱们不说三业不清净嘛,都是因为这个修不到严处,所以三业不清净。就像衣服似的,有了尘土、油腻我们要把它洗涤,粗重的尘垢、油腻要洗涤掉,微细的也要把它洗涤掉,彻底洗涤才能恢复衣服的本来干净。干净是衣服本具的,油腻和尘土是后加的,如果我们不彻底地洗涤,不能防非止恶,不能很好地修学善法,常在染污之中,那这衣服能干净吗?我们这心能清净吗?

  所以得从实际出发,就是说从具体的修持上着手。不外乎我们心里想的,怎么样来调直,因为我们都是委曲用心,经过调,它就直了,没有委曲了。没有委曲就是说不随便想了,凡有所想,生这一念都是正念,心里转念佛法,念佛、念法、念僧,这就叫直,调直定嘛。我们心不调总是委曲、弯曲带勾,现在我们把它直过来,怎样直呢?就是你别随便想,心里要念佛、念法、念僧。一开始不习惯,我们学着这样修学、矫正,改往修来,这样我们才有光明出处。

  凡说话就说浊恶染污话、危害话、说闲话、废话,成习惯了,习惯成自然,就是这种恶习、嗜好形成一种势力,积重难返、驱使迫令我们非得要说这种话,感到说这个话心里痛快,就是如来在经里所说的"生从顺习",随着我们妄想习气走,不能够逆转,反其道而行之,随顺圣教去说清净话。

  现在我们认识了,正确对待,非说佛法话不可,如果不说佛法话、利益话、清净话,我们就不说。一开始我们强行约束,把这些转过来,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就象抽烟,形成一种恶习、嗜好,戒烟很难,但是我们有决定性,认识它的危害了,决定不抽,过去三天,这个烟瘾就淡薄了。烟瘾就是恶习嗜好、习惯势力,过一个星期,再过三个月,你再让他抽他就不抽了。一开始,因为它有一种习惯势力要抗衡。

  三业必须清净,必须随顺佛法,念佛、念法、念僧,口说清净语,别说世间话。造作也是这样,从想、说、做上开始,才能避免过非,避免错谬、非理,使我们正确圆满起来。心不犯过非了,口不犯过非了,身不犯过非了,三业清净。诸业不造,自然成道。夹杂过恶,善恶掺杂,将来苦乐兼报,因果自负。

  世间讲,思想改造是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世间叫思想,我们叫心,就是这种习惯势力积重难返。佛在经里说这个心就象毒蛇、恶兽、怨贼一样,就象着起大火一样,难以制驭,什么办法也制伏不了我们这个心。但是大觉世尊乘愿来到我们世间设教,说的这个法,这个道,就是专门制心的,我们就有了办法、有了道路了,就能自作主张,就有了主意了。可是佛说的这个方便办法我们不用,不能通过我们的心把它实行起来,那佛也没有办法。

  修行是个艰苦的过程,就象大德说的:没有一番寒彻苦,难得梅花扑鼻香。梅花都是在冬季严寒的季节开放,开得鲜艳,夏天还不开,梅花就好比我们这个菩提之果、菩提道,我们要想得成无上觉道,得经过一番寒彻苦,就是这个转折,心想、口说、身造这个转折。这个转变过程就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思想改造过程。就像佛在经里说:"我与心斗",就是我们的如来,十方诸佛与自己的妄心--贼斗, "其劫无数",斗了无数劫。劫是表示时节因缘的,时间久远,经过我与心斗,其劫无数,把这个心斗倒了,妄心歇了,真心显露了,成佛了。"我与心斗,其劫无数",斗了无数劫,"今得成佛",今天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给我们做示范,做表率,"独步三界",从必然达到超越了,来去自由了。

  我们得受业的制约,受业力的制裁,就是说不能超越业力的限制,我们不来不行。这一期身命结束了,所说的受业力的支配,这一生从生到死,这一期果报完结了,不离开还不行。都是业力的力量和作用,我们自己不能主宰,我们自己是主人,但是还不能自己主宰自己,那不是颠倒、委曲已灵吗?我们我们修学佛法也是与自己的妄心斗,较量过程,所以从这开始。就像佛在遗教三经里说,我们修学佛法的佛门弟了,想要成就道业,得被净戒铠,严持净戒,修戒、持禅定心,就象身埋在土里,八级风也不能动。"秉智慧剑",要有智慧才能破魔,得胜而归。

  从身、口、意三业开始,检点自己,规范净化自己。若忘乎所以,就不行了。说我行了,修行得不错了,每天念多少佛,但是还不能防止过非,念佛是为了防止过非的,但是一不念佛的时候,什么戏论、妄想啊,还要往上涌,虽然修学佛法了,但是也熏习妄想了。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佛法是纯净化的,在一切时处,二六时中常恒以真如熏习无明,无明则灭,就是再不让无明熏习真如,这样我们就可以得胜而归。在这个前提下--三皈、五戒、十善都修好了,这个基础打好了,就象盖大楼似的,我们再一砖一瓦往上起,或者修声闻法,苦、集、灭、道四谛法,修缘觉法,十二因缘法,修菩萨法,六度四摄法,修佛的一乘实相法。就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然后才能成就人才,要不总成障碍。

  我们在身心健康的时候,精力充沛的时候,不能够正念观察,以智照了,减损、断除、看破、放下,如果我们到临命终时,想放下那是不可能的。老苦嘛,到老年了耳聋眼花、四肢瘫软,生活不能自理,病苦交加,那想修禅定智慧不可能了,想看破放下也不可能了。种种牵挂障碍,人虽然走了,心还留在世间,就象佛说的,"知见每欲留于世间",心还留在世间,那能超越生死?都成生死障碍了。那时候就苦了。人走了,离开世间了,心也得走,莫不如早看破放下,就得很好地修五戒十善,从身、口、意开始,心要正念,口要正语,身要正行,矫正、修正自己,折伏过非,对治三业,强行约束,时间久了自然习惯了,就是上路了,我们自然就不那么费力了,就得这样,这就行了。

  这些佛教常识,大家都很深入地修学佛法,大家都知道,我只不过重说而已,但是温故知新吧,包括我在内,佛法就是熏习,反复熏习,印象深刻,熏习成种,成为佛种,将来能够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得成佛果。不怕熏习,就这个三皈、五戒、十善,我们就要不断地熏习,因为佛法是由浅入深次第深入的。

  佛说五乘佛法:人天乘,五戒十善、四禅八定、是人天乘。乘是运载的意思,乘这个办法不失人天,把我们运到人天道。苦、集、灭、道四谛是声闻乘,能得声闻四果。十二因缘法是缘觉乘,能得辟支佛果。大乘佛法呢,是菩萨乘,六度四摄法能成就菩萨道。悟明一心,通达实相,那么所说的当下认可,顿悟、顿断、顿证,这是所说的一乘实相法。这就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理的深浅不一样,但是不管修哪一样法,根据每个人的根机体性,善根深浅不一样,这个生死习气、妄想习气,恶习嗜好轻重不一样,所以他的悟性也不一样,理解的不一样,那么修学法门也不一样。

  有的人说,我就想修人天福报,他就是这么个内心境界,他就能悟到这种程度,那佛就给他说五戒十善,圆满他的心愿,将来他的妄想减损断除了,他可以增进,不失人天,若堕落饿鬼、畜牲道,报障,他本身的业报身就不能见佛闻法。所以各得其所。我说的意思,就是三皈法要好好地修持、五戒法要好好修持、十善法要好好修持,然后再深入的入理,这样的话能确保我们安全无恙,不夹杂。

  因为佛法是纯净化的,就像我们做一锅饭菜,本来是挺好的,但是你掺上一点粪土,举体都不能用,都不能吃了,就都得扔掉,我们这心地也是这样,不能掺杂妄想,心不能随便想,口不能随便说,身不能随便造。折服三业,对治过非,在这个前提下,你再深入地念佛,深入地修禅定,深入地诵经,才能参禅打坐,这个修为才能运作起来,要不呢,总成障碍,业障、烦恼障,都是这个在障碍,所以念佛念得不相应,都是这些在里障碍,就像贼似的。

  今天我就说这些了。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