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从佛陀创建开始,历经千年,其信众之多已难以估算。但如果一定要将信众们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以下三类:
佛像第一类是出家僧人,这群人主要是居住在寺庙里,当然还有一些云游僧人,闲云野鹤,超脱生死。
第二类是在家居士和俗家弟子。这类人在外的行为上跟常人一样,都过着家庭式的生活。如果不是特别注意,基本上看不出来。在家居士虽不常见,但也很多,
第三类是专家学者或佛学爱好者,这类人大多都是著书立说,声名远扬。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人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门中人。
维摩像这三类人当中,出家人的修行就不用多说了,他们是佛教的信众之中属于最坚定的拥护者,也是最中坚的力量。
但第二类在家居士也不能忽略,他们也是佛教坚定的拥护者,是佛教信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作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佛法呢?或者说,在家之人如何修行?其实《坛经》里就有答案,在这本经中里,六祖慧能总结了8条,说得真到位。他首先说在家修行的整体原则和在家修行的可行性:“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在家居士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他说心平气以至于没有欲望,又何必“持戒”呢?因为在修行之中之所以在“持戒”其目的就是要节制欲望。如果本身就没有了欲望,那也就没有“持戒”的必要了。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内心不平静,光守着佛教的戒律又有什么意义呢?
“行直何用修禅?”,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修禅的目的是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的清净。如果你本来就清净和端下,也就没修禅的必要了。
佛寺说完在家修行的可行性,他继续说在家修行的具体要求,一共8条:
一、“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作为在家人,孝养父母,这叫有“恩”也是有“孝”。对于身边的人,无论是年长的长辈还是年纪较小的晚辈,都要有怜爱之心。
二、“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在家修行,能够做到处处谦让、处处忍让,才能让大家和睦相处,只有大家和睦相处,其恶念自然就不会存在。
三、“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这里的“钻木取火”不是真的要“钻木取火”,而是要求在家人的修行要像“钻木取火”一样勤学修悟。如果做到这一点,就算你身陷淤泥中,也能生出红莲来。换句话说,你要用“钻木取火”一样的精神用来修行,就算你所处的环璋再恶劣,你也一样会有所觉悟。
四、“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这句话现在已成为日常用语,因此在这里不再做解释。
五、“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则改,善莫大焉!在佛教的修行当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并且真心改过,智慧就会自然产生。但如果对于自己的短处过分的掩饰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心术不正,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之人。
六、“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现实在家的生活中,要做到经常行善和帮助他人。千万不要有向人施舍点钱财就是成佛的心理,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谓的菩提,并非就是一个身体以外的东西,也不可能向外寻求就可以得到的。因此,只能向内心寻找。基实不只是“菩提”,就算是成佛修道也不是向外寻求可以得到的,而是在内心中自我觉悟才会产生。
八、"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如果能够按照我以是的所说修行,在家也可以觉悟成佛,并不一定出家为僧不可。
换句话说,如果出家为僧,而做不到以上的8条要求,那么对于求道成佛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如果在家的居士能够做到以上的要求,用慧能祖师的话说,就是“常与吾同处无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