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心经讲解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佛教入门知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

导读:佛教入门知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我国是大乘释教的再生区域,所以我国的释教徒,不喜欢小乘一词,一谈便是大乘法门的菩萨道与菩萨行,假如被人戴上了小乘人的帽子,几乎便是奇耻大辱!现实上,大乘精力,...
佛教入门知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

我国是大乘释教的再生区域,所以我国的释教徒,不喜欢小乘一词,一谈便是大乘法门的菩萨道与菩萨行,假如被人戴上了小乘人的帽子,几乎便是奇耻大辱!

现实上,大乘精力,当然伟大,小乘释教,也就确实不好吗?

小乘人的缺点,端在自求摆脱,而此摆脱之道,却非佛果的满意,所以被大乘释教斥为“自了汉”斥为“焦芽败种”。其实,凡是崇奉释教,而达于圣位的境地,他自己摆脱了,也必影响他人走向摆脱之道。辟支迦佛是小乘圣者,但如有人供养了辟支迦佛,便可有愿必成,也将必可得到摆脱之道;佛时的诸大弟子,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可是除了少量的例外,肯定的多数,无不尽其所能地去度脱有缘的众生。许多的阿罗汉,当他们尚未证果之前,专事修持,一旦“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之后,便去积极地为僧团群众服务了,比方沓婆摩罗子,便是最好的比如,再如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迦留陀夷等,在他们的行谊之中,底子看不出所谓“自了汉”的惰性来。相反地,我国的大乘释教,比方禅宗的祖师,建议于未悟之前要寻师访道,参得个“入处”之后,倒要在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这种大乘精力,岂能不算自了?当然,禅宗的开悟,仅仅悟得一个“入处”,并非便是证果(即便也有或许证得大乘贤圣的阶位),所以开悟的人,未必已能决定不再退转,所以他们仍要如理修持,长养圣胎,而不当即广度众生。

我国释教之隐于山林,而与人间隔离者,与禅宗的风气,有著深远的影响,尽管禅宗之隐于山林,仍能吸收新的份子,但此总不能算是大乘释教所独有的精力。南传的是小乘释教,如说小乘只管自度而不度他人,南传释教应该早已灭亡了,实则竟又不然呀!

大乘释教的义理之高超,境地之广大,这是无可否认的,也是值得咱们大乘释教徒所引以为荣的。可是我国释教之未能将大乘精力充份地表达为实际的力量,也是无可否认的现实,乃至以大乘释教的招牌作为保护,竟把小乘释教的美德也拒之于千里之外了!

大乘经论中,每皆呵责小乘,可是也有赞赏小乘的。咱们都在好大喜功地“迷信”大乘释教(未解大乘胜义,未能如实而行者,仅仅以耳代目,仅仅拾人牙慧,岂不等于迷信),实则尚不足以衡小乘人的心行。故我希望我国释教徒们,应该返身过来,重新必定小乘的精力,再谈大乘也不为迟(其实,原始释教中,底子没有大乘与小乘的问题)。

《涅盘经》中说:“五篇七聚,并是落发菩萨律仪。”

五篇七聚是比丘戒,比丘是声闻众,所以严格地说,比丘戒是小乘戒,比丘也是小乘众,比丘之成为大乘众,乃是由于菩萨戒而来,可是比丘成了大乘菩萨,仍不能因了大乘戒而废弃小乘戒,以此可见小乘戒的重要性了。

《菩萨戒本经》中说:“若作如是言: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何以故?菩萨尚学外道异论,况复佛语。”

《地藏十轮经》中说:“三乘皆应修学,不应骄傲,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缘觉乘法。”

小乘乃是大乘的根底,假如抛弃了小乘,而光谈大乘,除非是大权示现,那就要求升反堕了。可惜,今世的我国释教徒们,尤其是落发弟子,竟在大乘的外衣下,两头落了空,我国释教的衰微,原因即在于此,假如再不猛省回头,便要无法想象了!同路们,不要掩耳盗铃,自我陶醉罢!试问:咱们表现了那一点是独有的菩萨精力?除了素食之外,又有多少成果比小乘释教表现得更好?

有人说,大乘释教是东方文化的遗产,到现在咱们这些大乘释教徒,竟是破落户的守财奴了,乃至连守的职责都未能尽到哩!假如再不反省,咱们将成大乘释教的罪人了。

大乘与小乘释教发心的差异

菩萨道便是自利利他,便是自己搞了解也让众生搞了解,也便是自觉觉他。自己得利益了,同时也让咱们得利益。大小乘的法门,不存在高低,便是发心不同。小乘释教的发心便是:我要把自己修行清净,我要自己得利益,我要自己得摆脱,我要走,我不要再来啦,娑婆国际不好。《楞严经》第三卷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弟子与佛陀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佛陀问他:“你现在这么修,是为了什么呢?”

他说“为了摆脱。”

“那摆脱之后呢?”

“摆脱之后不受后有。”(便是再也不来啦。)

佛陀问:“为什么呢?”

他说:“我辛辛苦苦从粪坑里爬出来,我还要再钻进去吗?”(他必定不要再钻进去了。)

这很正常,这便是小乘的发心。在坐的每一位,我估计也都这样。辛辛苦苦摆脱了,为什么还要再来娑婆国际?太苦啦!都逃离魔爪了,还要再陷进去吗?所以,这时候咱们就要体会到地藏菩萨的大愿,地藏菩萨为什么叫大愿呢?悲心无量啊!“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现在还在地狱里度众生,这便是咱们大乘释教的发心。

怎么学习大乘法门?

大乘法门,咱们能够从两方面来学习。我经常给我的弟子和信众们讲:福慧双修。要修习福德和才智。福是指福报

。比方说:衣食无忧、财富具足,这叫福报;慧是指才智。释教从来不排斥财富,我曾经讲过释教的财富观,并且鼓励佛弟子如理如法地追求产业。佛菩萨可是福慧两足尊,都要修的,他不仅仅有超能才智,有神通,还有福报。多大的福报呢?他灭度至今,咱们依然烧香礼拜恭敬他。这便是修来的福报!

“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这句话,咱们都应该听过。什么意思呢?你修一点福报,假如才智不行的话,就像大象挂璎珞一样。大象是神兽,它代表一种力量和威严,可是没有才智,落到旁生道成为动物。大象挂璎珞,挂的都是名牌,都是奢饰品,可是有用吗?它没有开才智!这便是所谓的修福不修慧,福报再大也是愚痴。

相同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罗汉重视个人摆脱,听经闻法、修禅定,便是在修慧。可是,他假如不修福报,很少去度众生,去帮助他人,他的福报也就没有了,由于你不种这个福报的因,这是因果铁律,不是佛陀偏心。如是作,如是受。如是因,如是果。这谁都管不了。所以,修慧不修福,罗汉也有或许托空钵,便是没得饭吃。

这是为什么呢?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规则,僧人吃饭有必要讨饭乞食,每天只有七次时机。第一家,不凑巧,他不在家;第二家,人家不待见你,把你轰出去;然后,你就去第三家。一天给你七次时机。假如你的福报不行,或许你真的很倒运,七家都讨不到饭,就只能饿着。所以,就有罗汉出去讨饭化缘,化不到,便是所谓的罗汉托空钵。咱们现在看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就要警醒自己,要福慧双修。

你福慧双修之后,你所感召的疆土,你要往生的净土,它才是清净庄严无漏的。假如在因地上是有漏的,不满意的,在果位上,证得的果位肯定不是最高的。到最后你仍是得修,有些苦你是免不了的,有些懒你是偷不掉的。所以,还得踏踏实实地福慧双修。

大乘释教的修行者他所要做的工作便是两个:一是拯救众生;二是庄严疆土,庄严净土,便是依正不贰。菩萨通过这两项使命,使有善根的众生都能成就善法或许清净摆脱。菩萨,这个菩萨不是咱们了解的那些圣僧?什么叫菩萨?菩萨泛指菩提萨埵,便是觉有情。菩提是觉,代表才智;萨埵代表有情众生。有情识的众生,上至天、仙、神,下至地狱、饿鬼,这些都是有情众生。菩萨便是觉有情,发这个心的都是菩萨。所以,咱们能够称居士菩萨,法师菩萨,都是能够的,这是广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