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心经讲解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八识心王里的意识心

导读:八识心王里的意识心这篇讨论意识心。前文说过,意识心是末那识的军师,指挥着“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先锋,意识心的浮尘根是大脑,胜义根是末那识(也叫意根、一念无明),意识心说起来比较复杂。...
八识心王里的意识心

这篇讨论意识心。前文说过,意识心是末那识的军师,指挥着“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先锋,

意识心的浮尘根是大脑,胜义根是末那识(也叫意根、一念无明),意识心说起来比较复杂。

1.当意根通过“五大先锋”(眼耳鼻舌身)和“外尘”(色声香味触)一接触,就有一定的意识心产生了,不过这时候的意识心只有很微略的识别功能。这从大脑的结构也可得出结论:眼耳鼻舌等相关联的神经中枢各有不同,障蔽其他功能区只刺激相关的大脑皮层区域就能引起相应的感受。所以在这里,因刚接触外境(“触”)所产生的感受和略微识别,我们可以称之为“法尘”(比如原始人看到太阳,感觉刺眼本能会躲避,但原始人不会给太阳安各种名字——sun、Soleil,不会形容它是圆的、不会利用太阳能,也不会用太阳做诗……,在原始人的意识里法尘没有现代人这么丰富)。当然,无论对于原始人、古人、现代人还是现代里的不同人,整个意识界范围的扩大和法尘的不断升起都需整个大脑一起配合。

另:作意是末那识(意根)的行为特点。在具体的造作中,是先“触”再“作意”还是先“作意”再“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两者是说不清先后的

。“作意”和“触”是《百法明门论》里的概念,这里不详细介绍。

2当大脑开始总动员,对意根所接触的外境做分别、安名、分析,归纳、总结时,形成种种概念、看法、知识、世界观……,也就是法尘不断升起,意识界也跟着不断扩大。再重复下前文所述:意识界原始人古人和现代人不同,同代人里不同的人也不同。总动员后意识心所对的“法尘”范围开始扩大,也就是意识界开始扩大,整个意识心也开始由细变粗。

3和前五根有所不同,意识心的行为特点有两种情况:1.意根(也叫末那识、第七识、无明)先“作意”再指挥六根去“触”去攀援尘(眼看,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识)。2六根(不包括意根)和“尘”先“触”,意根才“作意”指挥六根去攀缘尘,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扶尘根大脑开始思考,安名,分析,总结等各种意识活动,这个时候,我们就说意识心升起了,意识界慢慢变大了,法尘越来越多了。法尘又分很多种,大致来说有两种:

1色法尘:意识心攀援 “有形的不依意识改变的外境”时,得出的长、短、高、矮、方、圆、行走坐卧、气质……等“带质境”。“带质境”指“意识”攀援那些“不会因意识而改变的事物”产生的“色法尘”,所以也包括“声香味触”这些“色法尘”(当与“心”相对时,声香味触也会被统称为“色”),带质境里还包括“独影带质境”——比如踩到绳子以为是蛇被吓到,因绳子这个不因意识改变的事物使意识中产生了蛇的错觉,这些都属于色法尘。

2心法尘:指意识心攀援“心和心所”(参看《百法明门论》)时,所得出的观念、事物的名称、各种感受——苦、乐、喜、忧、舍;各种心的状态——作意、触、想、思;前尘往事、遥想未来、梦境里的所见……,这些都属于心尘法。

在《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章里,其实“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圆通法门最终还是在修意识心,只是用的工具不同,或者说整个圆通法门最终都是在修意识心,因为意识心的意根是末那识(也就是意根、无明),修行出三界的目标就是断末那识和一念无明(比如阿罗汉——小乘到这就圆满了,小乘认为佛陀也是阿罗汉),而大乘佛法认为阿罗汉始终心不应无始无明是自了汉并没有成佛,而菩萨才有后面还有无始无明要断可以最后证入佛地。不过先不必关心这些,我们所要关心的是佛法到底对我们的心灵和生活有没有用,如果没用,那这些果为谁又会去信呢?

举两个《楞严经》里的例子来尝试说明法尘圆通和

通过法尘圆通法门成就的是摩诃迦叶尊者,其过程如下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象。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大意就是,摩诃迦叶过去式跟随日月灯佛学习,并和他老婆一起供养过日月灯佛的舍利子(个人比较反对那种烧香拜佛求私利的行为,但摩诃迦叶这种供养是出于一种对老师的尊重所以本质有所不同。),摩诃迦叶在修行过程中通过对法尘“生住异灭”的观察了悟了法尘的“空”相,从而熄了念头入了灭尽定得了阿罗汉果,从此度过百千劫(就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就好像弹指之间一样——其实这点我们凡夫也能感受得到的,比如睡觉,从睡到醒感觉就是一瞬间,其实期间已经过了好几个消失然而我们并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再比如一个人不生太多杂念专注于一样东西的时候时间也是过得很快的。所以说到底,时间变化只是人们的意识变化罢了。

通过意识圆通法门成就的是目犍连尊者,其过程如下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意。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惟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大意就是,有一天目犍连尊者在乞食的路上遇见了优楼频螺三个比丘,但是这三个比丘在宣说佛陀的教义,聪明的目犍连尊者一听就明白佛陀说的是什么意思了,顿时发了真心空了妄心,感觉到了一种大通达的心境,然后出家,最后证得了阿罗汉果。目犍连尊者通过意识的了知功能瞬间理解了佛意空掉了妄心显出真心——这就是他通过意识修行的法门。这里有个很巧合的现象,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弟子里是神通第一,据说他上天入地翻江倒海无所不能,而当今世界发明了“神通”的科研工作者(海陆空交通工具,显微镜,天文望远镜……)其实也是通过意识心在修行,这个是很巧合的。

从上两个例子看,其实无论怎么修,都是殊途同归的。

意识心去妄成真转识成智后,和前五识得到的“智”有所不同——叫妙观察智(前五识都叫成所作智),就是说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观察能力很强学习能力很强悟性很强,简而言之就是有智慧很聪明。这里插点小知识:不是说“空”得越多人就越聪明的,在四禅八定里,无色界的天人没有色界的聪明,在色界是慧多于定,在无色界里则定多于慧,无色界的天人很恍惚的,比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一生都不知道在干嘛——除了出生和死亡的时候起三个念头。当然,一但突破了非想非非想天进入了灭尽定成了阿罗汉,那智慧又远远超过色界的天人,这里想说的是:在通过禅定修行时不是说修得越高人就越聪明的。

关于意识心,我们不谈佛教里的他心通是否真实,只看佛法对意识心的看法能给当今世人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比如,1.既然意识和法尘都是虚妄不可执着的,我们对一些想不通的事就别钻牛角尖了。我们可以投入,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但应建立在别太偏执的基础上,实在想不通了就放一放明天再想——搞不好睡一觉某个学术难题在梦中就解决了。

2.没必要太固执地坚持和维护自己的个人观念,很多观念包括坚持很久的世界观过一段时间回头一看可能都会觉得很可笑;相对论和经典力学还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呢,何况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思想观念?适用的范围更小。就算是1+1=2这种似乎无可辩驳的观点也不过是人自己定的标准——比如用 “堆”来衡量那就是1+1=1(一堆花生加一堆花生)。

3老是活在回忆的影像中徒增傻乐和最终的忧伤结果毫无益处——过去的已经过去了。4不用一天想入非非地幻想——明明是做厨师的料(阿赖耶识的种子不同决定着每个人的天赋和命运有所不同)非要去想当个飞行员,这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真正才能,降低自己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因缘到了感觉是自己该做的事,投入进去也很有归宿感或踏实感,那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进去(选择权仅能使用在断恶修善上,其他方面无需打妄想选择太多,那样只会徒增烦恼)。

八识心王里,意识心包括前五识心都有个特点:祂们能反观自己——比如我能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祂们也是生灭有断的——比如睡觉时;而后两个心就有点不一样了:末那识(无明)不能反观自己——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隐约感知祂了解祂;阿赖耶识——凭根尘是看不到也感知不到的;在没有悟道(比如禅定进入灭尽定,生活里突然顿悟,比如成为阿罗汉)前,末那识(无明)从未断过;至于阿赖耶识,是无论悟不悟道就从未断过——自有永有无始无终。